離高考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身為考生家長,心中的緊張焦慮一點不比孩子少,有些父母甚至連話都不會說了。說錯了怕給孩子增加壓力,不說些鼓勵的話又覺得自己是不是沒幫上忙,心中輾轉糾結。我們邀請幾位大一的孩子現身說法,回憶當年哪些話自己考前最不愛聽;并邀請心理學碩士、一級教師、南京市第二十七初級中學心理教師周南,告訴家長到底怎么說話才能真正鼓勵到孩子。
這些話,考生不愛聽
A同學(女):1、“爸媽對你沒啥太大的期待,考上X大就不錯了。”嗚嗚嗚一語成讖,其實我之前的夢想是廈門大學,也一直相信自己可以考上,因為之前模考的成績大概能上985。
2、“你看班里某某同學學習效率多高,天天開開心心的。”因為我壓力蠻大的,所以聽到這個話就更覺得自卑了(和班里的學霸相比)。
3、“你都高三了還看手機和雜志。”主要我也想偶爾放松放松啦,他們這樣一說可能壓力更大。
老師點評:可以感覺出孩子比較單純可愛,有夢想但可能有的時候缺乏自制力。父母比較了解孩子,意圖通過“說反話”的方式調侃一下,沒想到起了反作用。而父母通過和其他同學的比較來佐證自己觀點,還有對高三學生看手機和雜志不滿的直接表達,這些言辭也都是比較容易讓孩子感覺不自在的。
B同學(女):裝作理解我的樣子,其實是放狠話:“你考成什么樣都沒關系。”“以后不要覺得對不起自己才好哦。”還有,我爸編的順口溜:清北交復南浙科,讓人壓力陡增。
老師點評:父母“考成什么樣都沒關系”確實是加壓類型的一種表達方式。父母這樣“安慰”孩子,其實孩子心里有一本賬——要是真考砸了后果會如何,隨便說說都能列出個清單來。名校順口溜更是和前面的“安慰”構成了雙重利劍直戳臨考孩子的心。
C同學(女):“要是考不好,想想你以后怎么過。”我害怕他們跟我這樣說,因為我自己也很擔心未來。
老師點評:這句話似乎就是在讓孩子還沒參加高考的前提下已經要學會接受失敗。而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這種失敗的感覺是人們害怕接觸的,直接讓孩子認識到高考失敗的感覺可能會讓孩子更加畏懼高考。
D同學(男):比較煩爸媽一直幫我分析模擬考試成績起落。因為我自己心里對于沒發揮好是有數的,也會默默總結,但是別人一直提醒我去總結為什么沒考好的話,就像把傷口不停翻出來看一樣,讓人不是很好受。
老師點評:一些男生會有個特點——理性交給自己思考,感性交給別人給予。如果別人跟他分析他懂的理論,則比較容易引起反感。與其在學習方法或者找考砸的原因上指導孩子,不如更積極地給予多一點的陪伴或者單純的聆聽。
E同學(男):“考啥樣是啥樣。”其實我對自己是有要求的,但是不希望父母用他們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考前其實不希望父母說啥,能夠傾聽我的想法就好,畢竟壓力是沒辦法卸掉的,別人怎么說都沒用。
老師點評:孩子在長大,在獨立,在成熟。這位男生不僅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建議,同時也進行了一次較好的自我覺察。無論父母給孩子制定了多么好的、壞的,明確的、不明確的要求或標準,其實作為孩子都挺難開心接受。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尊重和接納。
前面B同學也提出了這句話的負面作用。“考啥樣是啥樣”看似安慰孩子“我們不在意結果”,其實這句話是否起作用得看孩子。對某些人來說是無效且帶有相反作用的話,因為即使不說,考啥樣也就是啥樣,說出來卻讓考生倍感壓力,因為深知考不好的結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但對有的孩子是有安慰作用的,他們真的相信父母不在意結果。父母要足夠了解孩子后才可能真正安慰到孩子。
說與不說,維持正常狀態是關鍵
備考期間,什么話該說,什么不該說,這個問題始終是考生家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很多人給出意見,考試前啥都不用說,因為言多必失,萬一講錯了話,反而會增加孩子的考試壓力,影響他們備考狀態。那是不是真的就什么都不說呢?
周南老師表示,很多家長考前比考生還焦慮,他們關注更多考試以外的各種信息、小道消息等,一有風吹草動,便容易著急上火。這種焦慮很容易通過語言或者行為傳遞給考生。對于處于低焦慮狀態的學生,這不是一件壞事兒,因為可以適度增加焦慮水平,提高復習效率。對于高焦慮狀態的考生,則更容易加深他們的焦慮狀態,造成不太好的影響。
受到定勢和慣性的影響,保持平常的生活、學習環境,人們是最容易適應的。這也是很多老師大力推薦的通法——保持平常心。
平時就說得不多管得不多的家長,考前也就啥也不多說,不多做。諸如“考前千萬不要緊張”之類的話就不用說了,讓孩子不要緊張反而暗示了緊張,只會讓孩子更加無所適從。再比如:考試要保持平常心!考場上緊張就深呼吸……其實平常心不是呼吁來的,是要讓孩子自己感受到的,越是強調保持平常心,孩子反而越不知道如何保持。還有“考得好考得差都沒關系,再堅持幾天就要解放了”這樣的話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不誠心,因為考得好與不好的結果大家都心知肚明,再堅持幾天就是說這幾天是一種煎熬,怎么想都覺得太難了。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孩子缺乏營養而吃飯的時候就要多加各種菜,大魚大肉有的孩子都要吃吐了還在填……
如果平時是一個說得比較多的家長,考前依然也可以保持狀態,該多說的要多說“考場紀律,答題技巧,考試心態……”因為孩子已經習慣了耳邊的叮嚀、囑咐,嘮叨……一旦家長啥都不說,做得也少了,反而讓孩子會不適應,覺得突然寡言的父母是刻意而為之的。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