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原因,國務院于近日發布通知,建議影院等密閉式娛樂、休閑場所暫不開業。據中國電影(14.160,0.43,3.13%)家協會《電影院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第一季度我國全國的總票房為22.38億,同比下降了88%。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部分電影院已經開始積極的尋求自救措施了。
日前阿里影業公布,公司已經尋求并接獲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確認其不反對該公司股份擬于新交所主板自愿除牌,建議除牌后,股份將僅于聯交所進行買賣。截至當日港股收盤,阿里影業大漲9.0%,報收1.09港元,總市值292.360億港元。可見,投資者對阿里影業的這一舉措是持有肯定態度的。那么,阿里影業聚焦聯交所后,能否在影視行業的的“冰封期”迎來破冰?
疫情加速行業洗牌 雙重上市缺乏協同效益
阿里影業在1994年5月登錄聯交所,于1996年1月登錄新交所。新交所的股票流通性比較好,市場比較活躍,對影視業、制造業的估價相對較高,那么阿里影業為什么會選擇從新交所退市?疫情在這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1. 影視行業全面停擺 聚焦聯交所有助于資源整合
新躍社科大學的金融教授Sundaram Janakiramanan指出,“如果企業在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未達到最低財務表現要求,那么新交所將會采取行動。此外,疲軟的市場通常會伴隨著不給力的經濟表現,導致這些企業的財務表現也會不給力。因而,這些企業可能就會決定退市。”
自今年國家緊急關閉所有電影院以來,影視產業寒冬已經持續了4個月,全年票房損失估計將超過300億元。同一時期,萬達電影(17.540,0.69,4.09%)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7%,凈利潤從去年的11.77億元跌至-57.55億元;橫店影視(17.140,0.58,3.50%)營業收入20.32億元,同比下降24%,凈利潤同比下降95.5%;持續虧損的華誼兄弟(4.090,0.17,4.34%)更是要靠定增融資來償還債務、保證現金流。
5月28日,阿里影業發布了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財年業績報告。報告期內,阿里影業營業收入28.75億元,同比下降5%;經營虧損9.81億元。雖然,目前的電影和電視劇儲備片單充足、現金儲備充裕。但是,有相當部分阿里影業的合作伙伴面臨著運營困難和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公司賬面上的應收款項和投資項目存在回收風險,從而大幅計提了減值撥備。
所以,阿里影業此時從新交所退市,有利于公司的資源集合。阿里影業核心業務均于中國開展,因此,聯交所在地理位置上更能配合公司業務。保留于聯交所的單一第一上市地位可令公司集中資源發展中國業務,并有機會提高公司于聯交所的股份成交量,從而提升公司在公司股東及潛在投資者心中的形象。并且從長期而言,疫情按下行業洗牌加速“鍵”,實力薄弱的中小企業將會陸續出局,而實力強盛的阿里影業等頭部企業可以乘勢推動整合,促使市場向頭部進一步集中。
2. 成交量低合規成本高 新交所摘牌是大勢所趨
一方面,經過近幾年的數據統計,阿里影業發現其在新交所的成交量遠低于聯交所,令公司當前的雙重上市安排缺乏協同效益。這反映出在新交所,這些企業未能獲得足夠多的價值,以及投資者的興趣。
因此,董事會認為,股份在聯交所進行合并買賣將不會對股份的流動性或公司日后融資活動的成效產生不利影響,反而會因為改善公司上市合規成本效益而增加股東長遠價值。僅在聯交所上市,或許有助于整合股票交易,帶來更多流動性,而這將拓寬股東基礎,并且增長企業作為投資目標的吸引力。通常,這樣的流動性是股票指數在決定成分股過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另一方面,從新交所退市可以幫助阿里影業簡化合規責任。新交所規定,每一家新加坡注冊的公司必須委托一個新加坡居民擔任董事,并且在新交所上市的公司要把年度財務報表提交予新加坡稅務局。
2018年,“限薪令”推行、政策嚴控、資本退潮、行業景氣度下降,影視公司業績下滑,;2019年,行業倒閉潮來襲、上市公司市值大幅縮水。2020年,影視行業寒潮未退,又遭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黑天鵝。作為內地四大票倉之一的春節檔撤檔,行業全面停擺,加劇了影視公司的經營困境。由于行業復工時間仍是未知數,因而影視公司在盈利及現金流方面仍面臨巨大壓力。
因此董事會認為,建議從新交所除牌將令公司減除與新交所規定相關的行政開支及合規責任,并令公司得以降低法務風險及合規成本,在疫情期間也能為公司起到節流的作用。總而言之,阿里影業從新交所退市確實是大勢所趨,但是退市之后,阿里影業又將何去何從?
“內容”、“虧損”兩座大山壓迫,阿里影業難以“逆勢改命”
當前影視行業仍處寒冬,但疫情帶來的沖擊注定是短期和局部的,不會改變行業長期的內在發展趨勢。阿里影業從新交所退市,對于行業整合及業務創新都起到了加速作用,頭部公司的優勢也會更加明顯,自然有利于阿里影業后續勢能的釋放,但阿里影業自身仍存許多問題,這也是其前進路上難以忽視的。
1. 牽手銀河酷娛 阿里影業內容基因或將改善
3月18日晚,阿里影業發布公告稱擬以不超過人民幣4億元收購天津銀河酷娛60%股權。創立于2015年的銀河酷娛,盡管成立時間尚早,但其內容制作能力出色,尤其是在網綜方面。其中,《火星情報局》是其孵化的首個網綜IP,首季節目斬獲9億播放量。
此次收購銀河酷娛,一方面,阿里影業的自制內容品類將得到延伸,形成“電影+劇集+綜藝”全品類生產能力。此前,銀河酷娛和優酷在《火星情報局》等項目上的合作已經證明,外部優秀自制力量的加入,將會讓阿里影業的優質內容產出實現充分提效。另一方面,布局影視產業多年的阿里影業,已在上下游擁有完整的商業變現生態和成熟的工具。自制綜藝在組織、生產、宣發、變現環節均有較大的拓展空間,可以承載淘票票、阿里魚等多條業務線的商業需求,形成協同效應。
但阿里影業要想改善內容基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畢竟,在阿里影業披露的年報顯示內容制作業務中的營收水平,遠不如一些中等體量的電影項目帶給其出品方的收益。并且其營收水準離華誼、光線、博納等老牌影業公司內容制作方面業務10億+的收入水準還差一個量級。
再加上近幾年,騰訊、百度以及抖音、快手、B站這些后起之秀的迅猛發展。并且最近也有消息稱,騰訊已經與百度接洽,意欲購買愛奇藝的股份,這對于阿里大文娛整個板塊來講都不是一件好事,而阿里大文娛的優酷土豆已經明顯“掉隊”、蝦米音樂逐漸落寞,乃至其在影視領域都沒有顯著突進。
時至今日,阿里巴巴通過收購打造的大文娛事業部,已經成了整個阿里巴巴最大的雞肋業務。今年6月,張勇親自點將,將阿里大文娛CTO兼優酷COO卓莊然調任至飛豬。而莊卓然是在任職期間把文娛板塊做到了有史以來最好成績的年輕干將,這背后的用意值得讓人揣摩。在這樣的狀態下,很難讓人想象阿里影業近期還能在業內激起多大的水花。
2. 全產業鏈閉環實現 但持續擴大的虧損仍是個難題
2017年8月,阿里影業推出鳳凰云智,2018年1月整合授權寶與阿里魚,2018年4月推出燈塔,2019年3月并表阿里巴巴,與阿里大文娛打通了在內容、宣發、衍生品以及技術等多個層面的合作。阿里影業全產業鏈的最后一塊拼圖,云尚制片自2019年6月12日正式上線,阿里影業在影視全產業鏈的基礎設施布局實現了閉環。
但是阿里影業在實現全產業鏈閉環的過程中,導致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其虧損一直在擴大。在阿里影業5月份披露的財報中我可以發現阿里影業的經營虧損,由約5億元擴大至9.8億元。年度虧損由約3億元擴大至11.7億元。
這是由于一方面,行業整體增速放緩。2019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642.66億元人民幣,較2018年同比增長了5.4%,較2017年8.7%的增速進一步放緩。
另一方面,阿里大文娛也并不能給阿里影業繼續賦能。根據阿里的財報,2020財年第四季度(截至2020年3月末),阿里大文娛實現收入59.44億元,運營虧損44.91億元。相比之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對手騰訊的文娛增值服務業務實現收入624.29億元,同比增長19%。
雖然在實現企業產業鏈閉環的過程中,虧損是常見問題。但是一般在閉環完成之后,就會釋放出比較大的利潤。所以,虧損不斷擴大無疑是在提醒阿里影業,其內部的根本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綜上所述,阿里影業除牌新交所,再加上雖然影視行業暫未復工,但是財政部、國家電影局聯合發布《關于暫免征收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政策的公告》等一些影視行業的幫扶政策,或許能幫助阿里影業暫緩頹勢。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阿里影業自制內容品類缺乏、虧損持續擴大,并且目前的阿里大文娛也難以為阿里影業賦能。所以,阿里影業想要改變如今的尷尬處境,并不是僅僅通過聚焦聯交所便可以實現的。長期來看,繼續完善生態優勢,遵循“內容為王”的主旨才是關鍵。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