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中小微企業規模小、業務相對單一、抗風險能力弱,這次前所未有的疫情帶來大部分生產經營停頓、市場迅速下滑,采購、生產、銷售等各環節均受到影響。尤其是餐飲、旅游、酒店等項目會因為資金問題付出更多代價。
數據顯示,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貢獻了我國經濟60%的GDP、70%的技術創新成果、80%的城鎮勞動就業。中小微企業的穩定關系著經濟、就業和社會的平穩。
為抗擊疫情并有序推動經濟社會恢復發展,國家迅速出臺多項措施支持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相繼出臺包括金融、稅收在內的政策措施,扶持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其中,央行對于實體經濟的扶持力度最為明顯,釋放了不少流動性。特別是今年前5個月,人民幣各項貸款新增10.3萬億元,同比多增2.3萬億元。
不僅如此,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也逐漸加大,小微企業的貸款平均利率相比于去年下降了42個基點,同時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速高達25.4%,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2.2%。央行表示:“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確保投向實體經濟。”
由于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于合理充裕水平,截至目前,央行已連續9個工作日未開展逆回購操作。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央行暫停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收緊。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依然處于合理充裕水平,市場利率依然保持低位運行。
“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加強逆周期調節、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依然是下一階段央行貨幣政策的主要思路。預計央行將繼續呵護流動性的寬松局面,并適時啟動降準操作。” 魯政委表示。
由此可見,作為央行影響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運行的綜合措施,貨幣政策備受關注。
往實體經濟上引流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國人民銀行及時采取措施,加大總量貨幣信貸支持,完善金融監管政策,引導貸款利率下行,優化信貸投向結構,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同時指出,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再延長至明年3月底,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應延盡延,對其他困難企業貸款協商延期。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用貸、首貸、無還本續貸。
6月1日,央行曾聯合多個部門一口氣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等3個文件,提出了30條政策措施。要求各金融機構要不折不扣落實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信貸支持政策,開展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特別指出全國性銀行要發揮好帶頭作用,內部轉移定價優惠力度不低于50個基點,五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于40%,開發性、政策性銀行要把3500億元專項信貸額度落實到位,以優惠利率支持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
并且商業銀行要將普惠金融在分支行綜合績效考核中的權重提升至10%以上,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首貸、無還本續貸。鼓勵保險機構發揮保險保障作用,提供針對性較強的貸款保證保險產品。
與此同時,銀保監會等多部門也已出臺《關于進一步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的通知》,要求“對于2020年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貸款本金、2020年年底前存續的普惠小微貸款應付利息,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根據企業申請,給予一定期限的延期還本付息安排,最長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罰息”。預計此項延期政策可覆蓋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本金約7萬億元。
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15日,中小微企業到期貸款本息延期規模已超1.3萬億元。這意味著,前期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已見成效。
回顧今年上半年的貨幣政策,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明顯增強,充分發揮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精準滴灌作用。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上半年央行在應對疫情方面打了一個漂亮仗,與美聯儲相比沒有出現“大放水”的現象,貨幣政策相對寬松,也較好地保持了市場充裕性。尤其非常注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往實體經濟上引流,效果顯著,這在實體端都能明顯感受到。
提高貨幣政策“直達性”
為應對疫情沖擊,今年以來,央行提供了再貸款再貼現支持1.8萬億元。除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支持防疫保供外,還增加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支持地方法人銀行向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發放優惠利率貸款。
另外,還面向中小銀行增加1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以優惠利率向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這些再貸款對應的小微三農貸款利率不能高于同期1年期LPR+50BP,目前為4.35%。
此外,央行還支持政策性銀行增加3500億元民營小微企業專項信貸額度,以及引導金融機構增加3000億元低息貸款,定向支持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個體工商戶。
針對小微企業融資缺乏抵押擔保的痛點,央行還新創設了普惠小微企業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這兩項新的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持續增強服務中小微企業政策的針對性和含金量。
自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推出一個月以來,已經在多地落地見效。
在深圳,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向9家地方法人銀行發放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資金8.4億元,惠及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共計3912戶。
在湖南,首批6億元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資金也發放到位,2.5萬戶小微市場主體獲得免抵押擔保的信用貸款。
就在上半年的最后一天,央行再放大招,決定自7月1日起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具體包括: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調整后,3個月、6個月和1年期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利率分別為1.95%、2.15%和2.25%。再貼現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
同時,央行還下調金融穩定再貸款利率0.5個百分點,調整后,金融穩定再貸款利率為1.75%,其中,延期期間利率為3.77%。
此次操作已是央行今年以來第二次下調再貸款利率。
對于央行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再貸款再貼現是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箱的重要組成部分,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及再貼現利率,有利于降低銀行從央行獲取資金的成本,進而帶動三農、小微企業等群體的融資成本下行,提升貨幣政策的精準度和有效性。
近期舉行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0年第二季度例會提出貨幣政策要兼顧可持續發展,并指出有效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精準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達性”,繼續用好1萬億元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額度,落實好新創設的直達實體工具,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對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實施延期還本付息和發放信用貸款。
業內人士認為,從金融機構角度來看,今年銀行自身面臨著存款負債成本剛性、資產端利率下行、不良壓力加大、資本金缺乏等多重問題。由央行出手,降低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可降低銀行支持小微/涉農企業信貸與票據資金的成本,提高銀行調降對小微企業與涉農企業貸款利率的意愿。
從銀行資產和負債視角分析,對銀行資產端,再貸款再貼現利率的下降將引導信貸利率進一步下行,但信貸規模的撬動效應有多大還有待觀察;對銀行負債端,它將降低廣大中小機構再貼現融資成本,然而再貼現規模整體有限,對負債成本的整體改善也相對有限。
值得關注的是,央行行長易綱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指出,疫情應對期間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階段性,要注重政策設計激勵相容,防范道德風險,要關注政策的“后遺癥”,總量要適度,并提前考慮政策工具的適時退出。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本報記者表示,下一階段我國貨幣政策應更加靈活適度,進一步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在穩增長、防風險、調結構等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
“應堅持‘以我為主’,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采取不同價格、數量、期限的組合,以價格型為主,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使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 董希淼補充道,“靈活是根據經濟增長、物價趨勢等內外部因素變化,來進行更為靈活的調節;適度則意味著雖然調節會更多、頻率更大,但幅度不應太大。降準既可以釋放長期流動性,又可以降低銀行資金成本,還有助于穩定市場信心,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
降準可期
自LPR改革后,當前已形成央行逆回購利率——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LPR的傳導鏈條。
作為LPR風向標的MLF(中期借貸便利),在6月15日續作時“降息”落空,近期監管部門也要求銀行對收益率相對較高的結構性存款壓量控價,堵住套利通道。
央行6月開展MLF操作時未下調利率且選擇縮量續作,很大程度上影響了6月LPR報價。另外,6月以來,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利率也沒有變化。
6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報3.85%,5年期以上LPR報4.65%,均與5月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LPR在今年2月、4月已兩度降息,1年期LPR年內累計下行30個基點,5年期以上LPR累計下行15個基點。倘若有100萬貸款本金、30年等額本息的按揭貸款,那么月供累計可省90元。
“不過6月LPR報價不變,并不意味著實際貸款利率也將保持不動。事實上,銀行還可能根據信貸政策、客戶資質等原因,在新發放貸款中下調實際利率,即在LPR的基礎上調整加減點。今年3月,一般貸款(不含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為5.48%,比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下降0.62個百分點,降幅明顯超過同期1年期LPR共0.26個百分點的降幅。這樣來看,1年期LPR降息連續兩個月暫停,并不會實質性改變企業實際貸款利率下行勢頭,今年銀行讓利實體經濟的過程會持續推進。”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
6月17日,國常會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鼓勵銀行合理讓利”要求上,進一步明確“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的任務目標。
某銀行從業人員告訴記者,金融系統“讓利”的核心就是降貸款利率,不過一季度銀行業凈息差只有2.1%,環比下降10個BP,在銀行利差空間縮窄大背景下,銀行業繼續向實體讓利有一定的難度。
王青表示,今年在金融系統加大對實體經濟讓利的同時,以寬貨幣推動寬信用仍是貨幣政策的主要傳導路徑,下半年政策性降息、降準過程有望持續推進。其中,年內MLF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還有約40個基點左右的下調空間(上半年下調30個基點);而伴隨后續全面降準可能較快落地,或預示著自5月中下旬以來的貨幣邊際收緊過程將明顯緩解,LPR報價下行速度將會加快。
“要進一步改革完善LPR相關機制,深化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在銀行盈利增長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可適度下調存款基準利率,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增強銀行提升服務的意愿。” 董希淼說,“對中小銀行而言,更重要的是幫助拓寬負債渠道,豐富負債來源,并允許采取更有彈性的利率浮動空間。同時,在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情況下,要堅守‘房住不炒’定位,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穩定。”
那么下半年貨幣政策會如何表現呢?盤和林對記者表示,今年下半年央行可能會延續逆周期調整,“今年貨幣政策不會太收緊,整體還有穩增長壓力,而且下半年的通脹壓力也不會太大,銀行的彈藥還是比較充足的,總體說來應該會延續這種逆周期調整政策。”
下半年貨幣政策或將有三個落腳點,盤和林對記者說,“一是保持市場充裕性;二是引導利率下行,這也是一個長期目標;第三就是引導資金往實體經濟走。”
而董希淼認為,下一步,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適時實施降準。考慮到疫情沖擊等因素,降準次數可以適當增加。
記者劉佳 北京報道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