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瑞星咖啡等咖啡門店關閉 揭示示不同經營模式下咖啡店的生存狀態

            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咖啡已成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不僅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各種連鎖咖啡、獨立咖啡店更加頻繁地出現在我們身邊。

            然而受疫情影響,連鎖咖啡品牌開始紛紛收縮戰略,星巴克宣布在北美關店400家、瑞幸咖啡對國內門店“關停并轉”……這一背景下,由個人經營的獨立咖啡店受到了怎樣的影響?又是如何應對挑戰的呢?對此,記者采訪了我市三個獨立咖啡店的經營者,揭示不同經營模式下咖啡店的生存狀態。

            泊咖啡(已經營1年)

            堅持外賣迎轉機

            靠口碑吸引顧客

            對于曾琳而言,在繁忙工作之余喝一杯咖啡,是一件再愜意不過的事情。所以當她萌生辭職創業的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開一家獨立咖啡店。

            作為跨界小白,她和合伙人先是報名參加了咖啡培訓班,然后開始設計菜單、調試產品,前前后后準備了一個月左右。2019年4月,他們在觀音橋商圈臨近核心區域的地方,開了一家小型咖啡店,面積20多個平方米,提供十余種咖啡、茶飲、甜品。

            “整個店只有我們兩個人,我們既當老板,又當員工,一點都不比之前上班時輕松。”曾琳說,由于經營獨立咖啡店要自負盈虧,周邊還面臨不少同行競爭,也讓他們更清醒地認識到,開咖啡店實現“理想生活”不是那么簡單。

            首先是選址,門店地處繁華商圈,客流量大,但周邊連鎖咖啡、獨立咖啡店也非常多,導致開店初期杯量不高,再加上租金較高,一度讓他們倍感壓力。其次是品牌知名度,獨立咖啡店的名氣比不過連鎖咖啡,顧客培育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要在短期內引流,需要請網紅、自媒體等來做營銷,小店很難負擔這樣的成本。

            “在沒有網紅光環的前提下,大家愿意為一家小眾咖啡店支付的價格不會太高。出于這一現實的考慮,我們決定走性價比路線,靠口碑逐漸吸引顧客。”她表示,經過一年多的深耕,現在到店的顧客里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回頭客。

            談到疫情對獨立咖啡店的影響,曾琳認為,沖擊是毫無疑問的,但既有挑戰也有機遇。挑戰在于疫情期間人們閉門不出,消費下降帶來商家收入下降。機遇是在其他咖啡店大量關閉的情況下,他們一直堅持提供外賣服務,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到了這家小小的咖啡店,現在生意不僅有回暖,并且比疫情前更好了。

            “有了雀巢、星巴克,甚至瑞幸咖啡對市場的培育,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愿意喝咖啡了。對于獨立咖啡店來說,現在正是發展的好時機,一方面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另一方面,消費者接受度在增加,只要做出特色,就有發展的機會。”

            FIKA by JEAN·仰(已經營6年)

            不斷探索與融合

            實現多業態互補

            同樣是因為喜歡咖啡,2014年5月,李波兒辭掉了穩定工作,從成都回到重慶創業。她的合伙人從國外留學回來,既會做咖啡、甜品,也會調酒,于是便決定在一起合作開一家咖啡店。

            第一次開店,她和合伙人看中一處還未開發完全的社區商業街。沒想到兩年過去了,原本計劃開業的購物中心遲遲沒有消息,咖啡店的生意也越來越淡。

            到了2017年,她開始物色新的店址,決心換個地方重新開始。很快,一個上班族聚集的企業園區的小獨棟被順利盤下。這一次,咖啡店融入了“微酒吧”,白天賣咖啡,晚上重點賣雞尾酒。發現復合業態效果不錯后,她將二樓改造為酒吧,支撐起了整個咖啡店的大部分收營收。不久后,又在一樓引入了鮮花店。

            在咖啡、酒、鮮花三種業態的融合之下,咖啡店吸引到了一波顧客,并且慢慢聚集了一些忠實粉絲。

            到了今年,咖啡店已逐漸步入正軌,她計劃對門店進行裝修升級和配餐升級。誰知疫情一來,節奏被打亂了,還用自己的積蓄去填補了疫情期間的工資支出。

            好不容易熬到疫情“退燒”,咖啡店在重新營業一個月后恢復了以往的銷售額。但變化也隨之而來,到店里喝酒的客人比以往少了。為了補上這個業態的營收下滑,從5月份開始,店里加入了小吃糕點等甜品,增添一些收入。

            “做獨立咖啡店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競爭比較激烈的情況下,僅靠咖啡盈利很困難。所以我們希望通過不斷探索和融合新的業態,碰撞出火花,讓咖啡店走得更長遠。”李波兒說。

            暖光咖啡(已經營7年)

            找準定位及時轉型

            適應新形勢新需求

            在開咖啡店之前,吳非就是一個咖啡師。2013年,他們夫妻在觀音橋紅鼎國際寫字樓里開了一間咖啡烘焙培訓工作室,有了口碑和人氣后,他們一直希望能夠有一棟獨棟小樓,既做咖啡又做甜點。

            2017年,他們將店搬到了喵兒石文創園,租下了一整棟樓,一樓經營咖啡,二樓經營咖啡西點的培訓課程以及代理銷售咖啡器具。不久發現文創園的客流量非常不穩定后,經營重心轉移到了二樓的培訓課程與器具銷售。

            “前期經營得還不錯,算是填補了當時重慶細分市場的空白,盡管成本較高,但整體是盈利的。直到2019年,開始感受到了經營壓力,緊接著便是疫情,對于實體的沖擊比較大,我們也不得不做出經營上的調整。”吳非說,為了降低運營成本,他們今年7月搬離了原來的文創園,并嘗試開設不同的門店,探索最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

            截至目前,暖光咖啡在重慶有3家咖啡店,1家咖啡西點學院。其中,3家咖啡店分別位于購物中心、社區、文創園,針對不同的區位和客群,業態有所區別。

            “疫情期間,經營是比較困難的,直到5月起,才逐步恢復。在應對舉措上,我們主要依靠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嘗試線上業務,以及線下門店舉行引流活動。例如,在線下關店的情況下,開通了線上渠道,銷售咖啡豆、咖啡粉等產品。在門店恢復運營后,舉行了咖啡沙龍分享會等活動,促進客流回暖。”吳非說。

            他認為,疫情加速了行業洗牌,對于獨立咖啡店而言,更是如此。如果不想被淘汰,就需要咖啡店經營者挖掘出自身的優勢,找準定位,及時采取轉型舉措,適應新形勢、新需求。

            聲音

            獨立咖啡店的短板在哪?

            業內人士認為,獨立咖啡店難以擺脫盈利困境,普遍存在三大短板:一、消費大環境。咖啡精品化與實際消費需求脫節。大多數顧客品不出好咖啡和普通咖啡的差異,去咖啡店消費的人里,沖著味道去的咖啡愛好者總量少并且太分散。二、老板問題。經營不善的獨立咖啡店老板,往往是情懷滿滿、有錢有閑的咖啡發燒友,并不具備經營管理能力,更沒有獨特的資源或成本優勢,開店之后遇到種種問題無法搞定,營銷更是無從談起。三、缺乏核心競爭力和由此產生的品牌價值。國內目前多數獨立咖啡館都可以約等于文藝咖啡館,同質化相當嚴重,沒有鮮明的個性,品牌形象模糊。獨立咖啡館畢竟和獨立電影不一樣,終究還是一個商業體,獨立咖啡店雖然承載著一定的精神層面寄托,但最終也要通過產品、服務、環境和營銷手段實現盈利這一商業目的。

            縱深

            作出特色走差異化之路

            疫情不僅讓咖啡巨頭們感受到了“壓力”,也加速了獨立咖啡店的洗牌。2020年,無論對連鎖品牌,還是獨立咖啡店,生存都是頭等要事。

            從市場整體發展趨勢來看,咖啡市場的競爭越來越與茶飲行業相類似。同樣是品類前景廣闊,入局者越來越多。不同之處在于,茶飲在國內有著更深厚的基礎,咖啡消費習慣仍處于培育之中,因此咖啡仍處于增量市場,尚未達到存量競爭的階段。

            受到消費習慣改變和疫情影響,數字化轉型幾乎成為了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一方面是由于線下體驗場景的關閉,加速了消費向線上轉移,一方面是線上渠道的足夠成熟。對獨立咖啡店而言,是否開通線上渠道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生存狀態,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

            創新則是另一個影響獨立咖啡店生存的因素。相比連鎖咖啡店,獨立咖啡店往往在門店規模、資金實力、品牌影響力上不占優勢,但卻能更好地跳出標準化程式,靈活應對市場挑戰。如何讓顧客選擇自己,而不是其他品牌?正如以上案例所呈現的,

            獨立咖啡店的“獨”,一定程度上也要歸于“店主”這位靈魂人物的偏好和格調,會給咖啡店帶來不小客流。獨立咖啡館同質化嚴重,客戶粘性、忠誠度都相對欠缺,獨特的場景可以立刻形成品牌區分。獨立咖啡店的關注點,首先應該放在味道上,之后便是如何吸引所在地周邊的潛在客人。對于如何提高社群的忠誠度,更應創新上做文章,對業態、產品、服務等進行及時創新,一般來講,差異化與個性是兩個必備要素。

            重慶商報-上游新聞記者 唐小堞 吳嘉雯 實習生 程瀾欣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瑞星咖啡門店關閉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