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跨界”月餅想搭上時代快車 不能忘了月餅和中秋文化的本心

            中秋節將至,月餅迎來銷售旺季。近年來,月餅行業的入局者越來越多,一些知名餐飲企業、零食品牌都推出了自己品牌的“跨界”中秋月餅禮盒。(見9月21日《成都商報》)

            近年來,各種“文化月餅”“文創月餅”層出不窮,故宮、迪士尼等紛紛發力,將中秋文化融入月餅,收獲不少關注和好評。如今,這樣的路子也越走越寬:肯德基聯名故宮博物院推出月餅禮盒,必勝客則與敦煌博物館聯名出品禮盒。這些“跨界月餅”的推出,豐富了大眾的選擇范圍,提升了月餅的文化品質,也成為新的“網紅月餅”。

            在多元社會,不同人對月餅的需求可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追求口感,有的人追求造型……“跨界月餅”的誕生,就是區別于傳統月餅的。傳統月餅在“好吃”上,可能更勝一籌;而“跨界月餅”則在“好看”“好玩”上獨領風騷。

            在市場經濟時代,“跨界月餅”應該被尊重,因為這是市場化的產物,同時應該堅守一些底線。比如,不能過度包裝。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倡導下,月餅的包裝也應如此。這意味著,對“跨界月餅”來說,不能完全從商業利益出發,而應考慮更多使之行穩致遠的文化內涵。此前,一些蹭節慶熱度的月餅,竟然加裝金項鏈、名表、茶葉等物品,令人大跌眼鏡。而人們歡迎的“跨界月餅”,要包涵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而不是“噱頭搭臺、價格唱戲”。

            時代在不斷發展,月餅在制作、包裝上更用心,想搭上時代快車、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不能忘了月餅和中秋文化的本心。“跨界月餅”若是走上過度包裝、噱頭大于實質的營銷老路,難免會飲鴆止渴,白白錯失發展良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佳節,重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跨界月餅”的理想狀態,應該是“文化月餅”,即用文化的“餡料”,去充盈發展的藍圖。

            龍敏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跨界”月餅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