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廚余垃圾“桶邊開袋” 探索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模式

            “咔、咔、咔”,6月22日,伴著清脆的切菜聲,赤壁市赤壁鎮東柳村的農婦謝柳香手中菜刀飛舞。除了案板上的菜瓜片,邊角料被她熟練地丟進一旁的垃圾桶。走近一看,果皮、菜屑、剩飯,垃圾桶內僅此而已。

            “這些是易腐垃圾,那些是可回收垃圾。” 謝柳香隨口報出了“專業名詞”。她順手一指墻角,只見另外一個垃圾桶中,放著一次性碗筷等其他垃圾。遠處,編織袋中則是用過的紙板、油壺。

            “還有農藥袋、農藥瓶,可以拿著兌洗衣粉咧!現在村里都習慣了。”謝柳香說。

            “一分易腐、二分有害、三分可回收、四分其他。”在赤壁市,這樣的農村垃圾分類模式正在逐步推行。

            村里有害垃圾換洗衣粉

            走進東柳村,房前屋后鄉間道上都是一片潔凈景象。村里看不到一個大型垃圾桶或勾臂車。

            當前,包括赤壁市在內,我省所有鄉鎮實現生活垃圾中轉站全覆蓋,城鄉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經建立。如何打通戶分類的“最后一公里”?

            赤壁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湖北美龍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運營全市垃圾分類工作,實現垃圾分類與清運一套班子兼顧。保潔員、清運員又兼分類宣傳員,清運和宣傳同時進行,同時堅持“不分類不收運”。

            “全域去桶,搖鈴上門定時收運。”57歲的鄒賢林是村里的垃圾收運員,每天他和另外一個搭檔駕著電動三輪清運車要在村里來回多趟。

            “廚余也就是易腐垃圾,農戶自行喂養家禽或就地漚肥,我們不收。”鄒賢林說:“其他垃圾我們收運、轉運到全市統一的焚燒處理廠處理。塑料瓶、紙板等可回收垃圾,能賣錢,誰都樂意要呢!”

            “重點是有害垃圾。”鄒賢林掰著指頭數,包括廢舊電池、農藥瓶、農藥袋等。為了調動農戶積極性,企業按照6個電池、3根熒光燈管或者10個玻璃農藥瓶等6個種類和數量的有害垃圾,一次兌換一袋洗衣粉。鄒賢林等垃圾收運員上門時收集并做好記錄,下一趟將洗衣粉送上門,或者村民自己送到站點來兌換。

            在東柳村的有害垃圾收儲點,只見大大小小的桶中,裝滿了村民拿來兌換洗衣粉的有害垃圾。

            “這個站點收周邊6個村的有害垃圾,今年上半年農藥瓶就收集了2630個,燈管222根……”赤壁鎮的垃圾分類企業方負責人朱愛成拿出一個賬本,上面密密麻麻列著詳細的兌換記錄。據介紹,這些有害垃圾積累到一定量就會運送到專業處理廠處理。

            據統計,2019年7月啟動試點以來,赤壁市41個村共兌換有害垃圾10.78噸,有效解決了有害垃圾污染環境問題。試點地區集中轉運處理的其他垃圾減量率達到20.74%。

            城里廚余垃圾“桶邊開袋”

            不只是在農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了解到,該市堅持因地制宜,城鄉一體化推進垃圾分類。在赤壁市城區,推行“一分廚余、二分有害、三分可回收、四分其他、五分大件”垃圾分類五分法。按照服務對象不同,將城區劃分為居民小區、機關企事業單位、沿街門店、大型商超、集貿市場等五大垃圾產生責任主體,針對不同主體實施不同運營模式。

            其中,居民小區逐步推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居民家庭配備“兩桶一袋”,分類投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督導員落實“桶邊拆袋+常態指導”,做到廚余垃圾“桶邊開袋”,有害垃圾集中投放。將垃圾分類納入文明單位創建體系,強制要求餐廚垃圾分類,壓實公共機構分類責任。沿街門店采取“去桶化管理+定時上門收集”,定點、定路線分類收集。大型商超則根據經營區域設置不同分類容器,重點開展集貿市場果蔬垃圾精準分類。

            統計顯示,目前全市已在城區5條街道、87個小區、22家機關企事業單位、1個綜合商超和農村11個鄉鎮、361個村民小組推行了垃圾分類試點,覆蓋人口約18萬人,探索出了一套低成本、可復制、能落地的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模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三春 通訊員 陳勁松 白興雷)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廚余垃圾 城鄉 生活垃圾 分類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