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基因臉譜”APP已發布 基因檢測為個體化用藥制定“身份證”

            明明用的是兒童藥物,為何有的孩子出現了耳聾的嚴重后果?如果擁有了“基因臉譜”,這樣的悲劇或許可以避免。6月30日,三湘都市報記者從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了解到,該院和湖南云視合作,自主研發的個體化用藥基因電子身份——“基因臉譜”APP,目前已經正式發布。

            據查新檢索,這是全球首個能將個體化用藥理論轉化為臨床用藥實踐的原創性信息化產品。項目研發項目負責人、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陽國平教授表示,“基因臉譜”有望打通基因導向個體化用藥的“最后一公里”。

            別人能用的藥你過敏?與遺傳因素有關

            別人能用的藥物,你為何出現過敏?陽國平介紹,遺傳因素是影響藥物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宏灝團隊啟動了遺傳藥理學和藥物基因組學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和證實了藥物反應種族差異,并系統研究了其發生機制,在我國率先提出和推動“量體裁衣”個體化藥物治療。

            盡管如此,但個體化用藥在臨床上的推廣仍十分有限。陽國平表示,推廣困難包括使用場景不方便、不能及時指導用藥、醫生難以跟蹤最新藥物基因學新知識等。針對這些臨床轉化難題,陽國平團隊整合了藥物基因組學、臨床醫學、臨床藥學及生物信息學等多學科專業人員,在周宏灝院士指導下,經三年時間成功研發出“基因臉譜”。

            基因檢測,為個體化用藥制定“身份證”

            基因臉譜如何使用?陽國平介紹,團隊篩選出個體終生不會改變的胚系突變相關基因位點300個。通過云計算、數據融合、分診算法、加密算法等信息學技術,形成了“基因臉譜”。

            當個體進行300個基因位點檢測后,結果導入“基因臉譜”系統,就能夠形成了受檢者個體化用藥基因“身份證”。在個體需用藥物前,通過“基因臉譜”掃描藥物名稱,便可通過后臺“精準用藥知識庫”迅速獲取個體化用藥建議,可大大降低因個體易感而導致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也能為醫生提供更精準的決策參考。記者通過APP看到,不同基因型的患者,使用藥物的建議都不同。

            “以前我喝酒酒量不大,會頭痛,惡心,有了基因臉譜后,才知道自己對酒精代謝能力弱。”陽國平表示,這項技術將為更多人預防藥源性疾病。據了解,該項技術已經通過專利申請,預計在今年年底開始臨床應用。(記者 李琪 通訊員 李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基因臉譜 APP 基因檢測 個體化用藥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