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大鵬新區天氣持續晴好,湛藍的天空,朵朵白云鑲嵌其中,網友點贊的“大鵬藍”再度“霸屏”朋友圈。
與市民直觀感受相呼應的,是一串串空氣質量的相關數據:2021年1月—7月,大鵬新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28、空氣質量優良率98.1%、PM2.5平均濃度14.0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濃度28.3微克/立方米,四項指標均為全市第一。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大鵬新區自2012年有監測記錄以來,PM2.5平均濃度最低,創歷史最優記錄。
此外,根據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網站公布的7月深圳市74個街道PM2.5濃度排名,南澳、大鵬、葵涌3個街道攬前三名。作為衡量空氣質量高低指標之一的PM2.5平均濃度,為什么會有街道和全區之分?大鵬新區這項指數居全市榜首,放在國家標準中又如何,達到世衛組織的幾級標準了呢?縱觀近年數據,大鵬新區PM2.5濃度值的“走向”如何?未來,大鵬空氣質量“領跑”的態勢是否可以持續?
“一街一站”
網格化監測空氣質量
根據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在近日公布的2021年7月74街道PM2.5濃度排名情況,南澳、大鵬、葵涌3個街道攬前三名。但不少市民也提出疑問,為什么街道和全區PM2.5濃度數值之間并不是常見的個數與平均數的關系?那各街道和全區的PM2.5濃度是如何得出的呢?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大鵬管理局一位人士解釋道,大鵬新區的PM2.5平均濃度指數是由葵涌、南澳兩個國控點監測所得。兩個國控點每日的均值作為大鵬新區每日的均值,再由日均值算出年均值。
而各街道的PM2.5數值,是按照深圳市“一街一站”的要求,由各街道的空氣子站進行統計計算所得。據了解,為提高深圳大氣環境精細化管理水平,充分調動各區各街道大氣污染治理積極性,深圳在2018年5月底在全國率先建成了“一街一站”網格化國標空氣監測體系。從2018年11月起,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每月初定期通報上月74街道PM2.5濃度排名情況。
數據來源不同,所得結果自然有差異。全區的PM2.5平均濃度計算年均值有別于各街道的PM2.5濃度指數,并不是“簡單粗暴”的取各街道數據的平均數值。
PM2.5平均濃度
已符合國標一級限值
PM2.5濃度與公眾健康息息相關,PM2.5數值的高低也成為了衡量空氣質量優劣的參考數值之一。那么,大鵬新區今年1月—7月的PM2.5平均濃度在全國是什么水平?
筆者從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大鵬管理局提供的環境空氣污染物基本項目濃度限值表中發現,PM2.5年平均濃度一級限值是15微克/立方米,而在今年1月—7月,大鵬新區的PM2.5平均濃度是14.0微克/立方米。這也意味著,大鵬新區PM2.5年平均濃度低于國標PM2.5濃度一級限值。
據了解,國標規定居民區PM2.5年平均濃度不得超過35微克/立方米,24小時平均濃度不超過75微克/立方米。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大鵬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大鵬新區早年已完成該指標。目前,新區也邁入世衛組織第三階段標準(15微克/立方米)。
去年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7.8%
如果說大鵬的PM2.5濃度指數較低是“家常便飯”,那么,大鵬的PM2.5濃度指數近年來走勢如何?
時間的轉盤回到2016年。2016年,大鵬新區PM2.5平均濃度值為23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2.97,位居全市第一。
據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大鵬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大鵬新區PM2.5年均濃度降至17.3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33.46%,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7.8%,空氣綜合指數連續8年全市第一。
新區的生態環境不僅獲得“全市認證”,更贏得了“國字號”稱號。在去年11月24日,在云南省紅河州舉辦的“2020年第二屆中國天然氧吧產業發展大會”上,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天然氧吧”評審結果名單,大鵬新區獲得“中國天然氧吧”這一榮譽稱號。
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大鵬智慧”
這樣的成績是如何取得的?
筆者注意到,自2011年12月30日建區以來,大鵬新區始終把保護好新區的生態環境作為中心工作,堅持生態立區,系統謀劃、高位推動、砥礪攻堅,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銳于改革,勇于先行示范,率先推出先行探索的改革創新舉措,推動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持續邁上新臺階。
2013年制定了國內首部保護優先的《大鵬新區保護與發展綜合規劃(2013—2020)》;2014年全國率先出臺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生態審計制度;2015年印發全市首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制定《大鵬半島生態保護專項補助考核和實施細則》;2016年率先“編實”全國首張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全國首個“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系統”上線,全國率先探索建立生態環保監管執法體制,率先構建全國首個灣區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全國率先開展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生態審計;2017年全國首創“自然資源開發使用成本評估”體系,全國首個由政府委托的生態文明建設公益基金掛牌成立,全國率先啟動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與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研究;2018年全國率先建成區縣級生態環境動態監測平臺;2020年,全市率先出臺區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全市首個環境資源法庭正式掛牌,入選“全國三大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全國率先建立海洋生態環境“五聯共治”模式;2021年創新推出全國首個《海洋碳匯核算指南》,全市首個將GEP納入區級生態文明考核,在全國率先制定EOD模式項目管理規定……一系列先行先試的創新探索逐步構建起大鵬新區綠色發展的底層邏輯,推動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持續邁上新臺階。
目前,新區的生態環境維持高位水平,除了空氣質量,大鵬新區還在全市率先并提前兩年半完成黑臭水體治理任務,河流水質首次全部達到Ⅳ類以上,其中90%達到Ⅲ類以上;近岸海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保持100%,珊瑚礁、紅樹林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連續六年在全省縣級評價單元中排名第一。
大鵬新區十年探索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肯定。新區先后被確定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國天然氧吧和中國最美縣域,大鵬灣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不斷為深圳、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大鵬智慧”,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樹立了大鵬品牌。
啟動生態文明保護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這樣的“大鵬藍”能否持續“霸屏”?作為生態大區的大鵬新區,經濟發展是否會對環境空氣質量產生負面影響?
燃煤源是PM2.5污染源的重要來源,PM2.5也是空氣質量的重要考核指標。而發電廠作為產生燃煤源的重要來源之一,成為大多城市聚焦“減煤”整治行動的對象。那么,大鵬新區的能源來源是什么?是否會影響大鵬優良的空氣質量?
值得一提的是,大鵬新區被譽為“能源重鎮”,新區集中了多個國家級和省級的核電、氣電、天然氣基地,為全市提供76%的燃氣和54%的電力,為全省提供14%的天然氣和1/10的電力,同時還供應了香港1/4的電力,是全市新能源產業集群的第一大區,也是深圳乃至珠三角不可或缺的“能源重鎮”。
大鵬新區將積極發揮新能源集群優勢,加快推進嶺澳核電廠三期擴建,提升擴能大鵬灣LNG接收站集群,也將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發揮更大作用。系列舉措也表明,大鵬新區是通過核電、氣電等新能源產業實現電力生產和消費增量,核電等作為清潔綠色能源,不像化石燃料發電那樣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質到大氣中,對空氣環境產生的污染也相對較小。
當前,深圳市委、市政府賦予大鵬新區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打造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的使命任務,在大鵬布局了國際生物谷、國際食品谷、樂高樂園、海洋大學、深海科考中心等一大批重大產業平臺、重大科研載體。近年來大鵬新區大力淘汰低端產能,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生命健康、高端旅游、海洋科技、生物育種、高端食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友好型的高端產業發展正駛入“快車道”。
在生態方面,從2020年起,大鵬新區綠色開發再探新路,推動壩光國際生物谷爭創國家EOD模式試點;今年6月又啟動生態文明保護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堅持“生態立區”,六大方面27類工作任務全方位做好生態保護,進一步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創新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深入推進城市GEP應用示范,努力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的先行示范,讓城市更“生態”。通過“生態讓生活更美好”,形成“城在山海內,人處生態中”美好發展格局,加快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城區,新區空氣質量有望進一步向好。(●鄭婷婷鳳飛偉劉潔瑜)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