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圍欄工程雖保護瀕危物種 但阻隔動物遷徙和基因交流

            10月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常見的圍欄工程盡管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瀕危物種,但也阻隔了動物遷徙和基因交流,阻礙了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實現。研究人員建議,對計劃建設和正在建設的圍欄做出科學評估,并采取預防、調整措施降低潛在風險。相關研究成果以快報的形式在線發表于《科學》雜志。

            圍欄的建造往往是為了滿足特定的目的,而不考慮其對生態過程、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圍欄功能屬性日益多樣化,一些圍欄的建設用于禁牧和退化草地恢復,例如澳洲的“野狗圍欄”和我國的退牧還草工程;還有一些圍欄可作為國境邊界線,防止遷移進入和疾病擴散。“盡管圍欄能夠有效保護瀕危物種,有利于保護生態脆弱地區,但是圍欄也導致了生境進一步破碎化,阻隔了動物遷徙和基因交流,成為傷害野生動物的無形陷阱。”論文第一兼通訊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孫建說。

            研究發現,圍欄阻隔和破壞動物的遷徙路線,比如,在南非,圍欄嚴重威脅有蹄類動物、角馬等遷徙類動物的數量。生境破碎化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放大,進一步加劇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的惡化。在博茨瓦納,圍欄阻止大象自由活動,甚至導致大象被迫飲用富含藍藻毒素的池塘水后大量死亡。這主要是因為氣候變暖導致池塘水里藍藻細菌的大量繁殖,藍藻毒素毒性增強。“可見,為保護某些特定物種開展的圍欄措施,卻對其他物種產生嚴重的阻隔和傷害,進而威脅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孫建強調。

            生物多樣性對于全球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棲息地保障和遏制病毒蔓延和傳播至關重要。遏制并防止生物多樣性喪失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5陸地生命的基石。

            “因此,重新審視和評估遍布世界各地的圍欄工程迫在眉睫,并采取預防調整措施,以降低其潛在風險。”孫建建議,鼓勵重新開放跨國界的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并依具體情況對計劃建設和正在建設的圍欄做出必要的科學評估。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臨時性圍欄或可以穿透圍欄可能是一種有用的工具,但所有類型圍欄的建設都需要也應該把其對生物多樣性的長期影響作為先決條件。(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圍欄工程 保護瀕危物種 動物遷徙 基因交流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