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2萬平方米展區,1700余項展項,1300余件實物、270余件模型……10月21日至27日,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舉行。展覽以“創新驅動發展 邁向科技強國”為主題,集中展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發展、改革最新進展。展覽現場,觀眾不僅能領略百年科研基礎、經濟效率、大國重器,還能一覽科技背后的百姓生計、人文關懷,切實體會“科技如何改變生活”。
展覽期間,科普機器人“小科”受邀來到現場,全面展示了海量科普知識問答、詩詞創作、開放式對話等“技能”。不僅如此,小科還能夠與現場觀眾進行擬人化交互,回答現場觀眾五花八門的提問,引得不少“圍觀”。
“小科小科,你知道什么是碳中和嗎?”“牛頓第一定律是什么?”“什么是宇宙背景輻射?”“什么是自然語言處理?”此類問題,小科都能對答如流。一款機器人具備如此廣泛且專業的知識儲備。顯然,在這個到處都是“智商稅”的年代,機器人小科可是認認真真地在做科普。
事實上,盡管小科有著可愛的機器人外形,但是不同于常見的生活服務機器人,其背后有著更加復雜的人工智能技術支撐,可以說核心組件是這個具有認知、理解、學習和推理能力的“AI大腦”。
一方面依靠超大規模人工智能預訓練模型——悟道2.0,另一方面則在大模型中融入了大規模知識圖譜,從而賦予了小科知識和推理的能力。項目團隊成員+、智譜AI工程師譚棋洋表示:“小科在數據與知識雙輪驅動的人工智能框架的支持下,可以通過AI大腦,與公眾進行海量科普知識展示、對話問答,并具有一定的角色感知能力。”
智譜AI表示,無論產品的最終形態是機器人,還是虛擬人,只是取決于應用場景的適配性。但其背后都擁有一個兼具“感知和認知”能力的“AI大腦”,它既有“舉十返一”的歸納能力,也有“舉一反三”的邏輯推理,并能夠在與人類的互動過程中持續學習人類的認知交流方式,精進與提升自己,逐步實現像人類一樣獨立地學習、思考、完善。
數字人最重要的是背后的“AI大腦”。通過智譜AI的數據與知識雙輪驅動的人工智能框架,數字人可以自己學習,還初步具有邏輯推理等認知能力,也因此具有較為通用的能力,可以支持不同應用場景的智能數字人應用。
除了科普機器人小科之外,“AI大腦”還有更多不同應該場景和形式的可能性,9月份在中關村論壇上亮相的“冬奧手語播報數字人系統”就是其典型應用之一。該系統由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殘聯發起,科技冬奧專項支持,智譜AI、凌云光和北京廣播電視臺聯合打造,以虛擬人的形式體現,能夠將主持人的語音實時翻譯成手語在屏幕上進行播報。
未來,科普機器人小科將出現在博物館、圖書館等場景,用于科普教育、智能問答、文化傳播等,以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科普事業,激發廣大青少年的創造力,為科技創新插上“翅膀”。同時,智譜AI也將繼續推進以“AI大腦”為支撐的數字人的應用落地,在手語翻譯、新聞撰寫、服裝設計等廣泛的工作、生活領域驅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