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觀察 > 正文

            抖音神曲成熱歌是誰的問題 質量已不是衡量作品首要標準

            眾所周知,內娛一天完兩次,但這是過去的頻率,現在這個數字翻倍了,尤其是在“抖音十大神曲”成為TEMA的年度十大熱歌之后。

            《云與海》《白月光與朱砂痣》《踏山河》《千千萬萬》……你可能沒聽過名字,但一定聽過其中的15秒,在街頭巷尾,在火車車廂,在餐廳景點,在任何一個充斥著短視頻的角落。

            “抄襲,土味,偽古風,低質量翻唱,裁縫”,難怪“無所謂”十年的楊坤都有所謂了,他說音樂至少倒退了十年。

            在這個流量決定熱度的時代,在無孔不入的短視頻助推下,抖音神曲成為熱歌。15秒旋律精準喚醒DNA,唱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洗腦,用數據和算法找到用戶的多巴胺爽點,沉浸在15秒的口水旋律里,停不下刷視頻的手指。

            像極了十幾年前的彩鈴音樂,但至少,當時還能說得出《老鼠愛大米》的歌名,而這些洗腦神曲并不配上榜,因為年度熱歌會被真正的華語樂壇頂流所支配,那是周杰倫的《七里香》、林俊杰的《江南》、張韶涵的《寓言》。

            神仙打架,小鬼靠邊。不過,仿佛一條拋物線,頂峰之后的華語樂壇,在對下一個周杰倫的等待中,只剩情懷和追憶。守成者止步不前,新生代市場魚龍混雜。到底是誰的問題?肯定不是奶茶的問題。

            實體唱片式微,線上流量為王,步入信息爆炸的年代,選擇看似很多,實則很少。當數據捕捉到大眾對口水歌的喜愛,當算法知道哪一秒能切中興奮點,當營銷拿捏住了單細胞解壓模式,信息繭房就此成型。

            創作者自以為掌握了流量密碼,聽眾在15秒又15秒中樂不思蜀,平臺收割了一波注意力經濟,皆大歡喜,無所謂華語樂壇是否將傾。

            冰山一角,流連于數據幻境的是整個娛樂產業。就在流量明星和粉圈文化情投意合的時候,在資本發出“人傻,錢多,速來”信號的時候,質量已不再是衡量作品的首要標準,吸睛又吸金才是。

            于是有了只會壁咚的霸道總裁和妝容精致的灰姑娘,重復上演著早就老掉牙的情節,不是神仙落淚,就是甜到齁;也有了天價片酬和德不配位,水軍與刷分齊飛,熱搜共控評一色,6.0分萬歲,6.1分浪費。至于綜藝,則一次次套用撕X、抄襲、道歉的固定模式,試圖從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

            不可否認,“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有追求陽春白雪的選擇,也有親近下里巴人的權利。但當這些被篩選出來的熱歌和神劇,讓整個產業淪為流量的俘虜,讓追捧的價值變了味。

            “如此,便對么?”103年前,魯迅問過這個問題。被算法支配,被數據蠱惑。吐槽被資本和流量盜走的黃金時代,已經漸漸在市場上有了回響。

            我們不歡迎宋冬野,抵制注水劇。對劣跡藝人的處罰不再是蜻蜓點水,對娛樂圈亂象的治理逐漸由表及里。無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我們對于好作品的向往和共識沒有變,甚至比以往更加堅定。

            臉龐腫脹的周杰倫不會再回來了,而替代他的人還沒來。我們懷念“十一月的肖邦”,也想念那個“樂隊的夏天”,渴望影視劇市場有更多“隱秘的角落”被發現,因為獨立音樂的夏日晚風,因為撥開“迷霧”終能尋得寶藏。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音樂 抖音神曲 熱歌 質量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