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區域經濟 > 正文

            浙江湖州也迎來“高光時刻”重審長三角一體化下的“湖州價值”

            隨著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的召開,長三角三省一市的一體化協同進程再次成為焦點。作為此次會議“東道主”,浙江湖州也迎來了一個“高光時刻”。

            湖州市重大項目(人才)集中簽約活動 施紫楠 攝

            湖州市重大項目(人才)集中簽約活動 施紫楠 攝

            地處長三角區域的中心位置,在上海、蘇州、杭州等“萬億GDP城市”周邊,湖州的“存在感”似乎并不強。

            座談會召開前夕,湖州市委書記馬曉暉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湖州只是開了個頭。湖州要勇于成為‘一線城市’。”馬曉暉的話,體現了湖州勇往直前、敢于作為的雄心壯志,也使得整個長三角地區開始重新估量,這座城市的“湖州價值”。

            打通交通“干道” 加力提速強基礎

            高鐵重塑長三角。6月5日,橫穿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滬蘇湖鐵路,在浙江湖州、上海松江、江蘇蘇州三地同時舉行開工儀式。“軌道上的長三角”,呼嘯而來。

            儀式結束后,上海人江維還是難掩激動。他告訴記者,高鐵一旦開通,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將更加便利。

            江維自2013年來到湖州創業后,就開啟了“雙城生活”,“從上海到湖州的高鐵要先繞道杭州,需要2個小時。而滬蘇湖鐵路建成后,時間就可以壓縮到半個小時。”

            當下,長三角一體化戰略進入施工期、提速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正在加速生成的決定性變量,將帶來新一輪產業、人才和創新要素的布局重組。

            滬蘇湖鐵路的開工,無疑把湖州推上了“快車道”,進入“上海30分鐘通勤圈”,也將一躍成為唯一一個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均在1小時以內的高鐵樞紐城市。

            “湖州今年的重點是做足做好‘高鐵’文章。我們將加快推進滬蘇湖、湖杭高鐵建設,謀劃環太湖軌道交通、湖嘉城際、水鄉旅游線等項目,未來將打造‘軌道上的湖州’。”馬曉暉表示,過去兩年,湖州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達378.6億元。

            如其所言,當下的湖州,高鐵十字樞紐和高速公路“三縱三橫”的布局正在加速形成。而“軌道上的長三角”,也正重塑27個城市的角色分工和經濟版圖。

            作為浙江北大門,這些年,湖州早已不安于固有的長三角之心地理優勢,不斷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起強大“攻勢”,用精雕細琢的態度疊加基礎設施建設。

            2014年的《湖州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首次提出建設南太湖大通道;2016年編制完成的《湖州市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進一步完善杭湖寧交通通道和臨杭交通走廊;2019年正式發布的《湖州市樞紐門戶城市建設白皮書》,為接軌上海、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方面繪制了科學詳細的宏偉藍圖……

            如今,這一張張設計圖正一步步變為運行圖。未來,湖州與上海等城市之間,將藉由便捷的交通,發揮出更多的“同城化”效應。

            穩住經濟“底盤” 打造產業集聚“新高地”

            “在長三角27個城市中,湖州是個‘小個子’。但湖州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會是非常閃亮、能夠爆發出大能量的一個城市。”5月份,湖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王綱曾言,項目選擇了湖州,就是選擇了“爆發式”的未來。

            王綱的底氣,來自于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后,湖州區位、交通、生態、文化、營商環境、承載空間等疊加優勢的加速凸顯,來自于湖州招商引才工作集“天時、地利、人和”于一體的千載良機。

            疫情過后,湖州率先重磅推出“億元全國招工令”,組織外地員工盡快返湖,復工復產走在全國全省前列。期間,還出臺了“湖八條”“湖九條”等刺激經濟、復工復產、幫扶企業的政策。

            一石激起千層浪,短短數十天,湖州成為資本追逐、項目集聚、人才青睞的發展熱土,磁石效應顯現。

            數據顯示,自“湖九條”發布以來,湖州累計接待來湖考察客商2600余批次,累計洽談項目5000余個;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62個,總投資超1376億元,分別增長50%和281%。

            在第五屆世界浙商大會上落戶湖州南潯的合豐泰項目,憑借290億元的總投資額,成為大會簽約的最大制造業項目,不僅填補了浙江省在該領域的空白,更將撬動南潯區乃至湖州市新型顯示產業的發展。

            合豐泰董事長許于辰告訴記者,該項目是合豐泰光電集團在華東地區的首個生產加工基地,“此次布局華東,一是看中南潯在長三角協同發展中的疊加優勢,二是因為湖州市、南潯區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金牌‘店小二’的高效服務。”

            許于辰的話,與王綱的想法不謀而合。

            “湖州要力爭成為長三角最綠的綠地、最黑的黑馬、最熱的熱土。”在王綱看來,這或許也是浙北再崛起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而崛起不僅需要想象力、勇氣,更要有生產力。

            于是,在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當中,湖州系統謀劃全市生產力新的布局,尋找全新的城市機遇。這塊5820平方公里的土地,將依托擁有65公里太湖黃金岸線的灣區,打造長三角區域發展重要的增長極、浙北高端產業的集聚地。

            “湖州雖然地域不大,但工業用地、項目用地的供應量這幾年都排在全省第一。去年,湖州的工業供地量是1.95萬畝。”王綱表示,今后三年,湖州每年將推出產業用地不少于2萬畝。“所以,到湖州,好項目就有地。”

            釋放一體化紅利 便利服務惠民生

            于湖州而言,身處長三角地理中心,融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是一道政治題,也是一道必答題。百舸爭流中,誰敢于到中流擊水,誰就能搶得機遇、贏得先機。

            在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期間,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王振認為,湖州既具有承接大城市溢出資源的天然優勢,但又存在被集聚、被虹吸的風險挑戰。

            “湖州一方面要積極適應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發展的快節奏,另一方面要以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支持體系,聚天下英才為湖州所用,不斷補齊發展短板,搶抓機遇、主動作為,實現借梯登高。”王振這樣說道。

            而這一點,在湖州其實早已能“窺見端倪”。

            湖州向來注重環境的打造,今年,“低成本創業之城、高品質生活之城”是其提出的新定位。在浙江省11個地市中,湖州平均房價最低,中心城市每平米1.32萬元;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誕生地,湖州的自然環境更是毋庸置疑。

            且拆解“湖九條”后記者發現,湖州不僅為人才提供優質的創新創業生態,還著力破解人才“關鍵小事”,為其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就學、家屬安置等“上管老、下管小”生活配套服務,讓人才來湖工作生活無后顧之憂。

            作為民生的基本保障,醫療服務一直以來是人們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隨著快速發展的區域交通網絡和立體化、智慧化的醫療協作網絡,長三角城市群的醫療資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合在一起。

            從2017年起,湖州便積極探索民生領域醫保門診聯網結報,在長三角地區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基礎上,2019年又進一步推進了長三角地區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

            目前,湖州醫保卡已在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的5155家醫療機構實現門診直接刷卡。同時,該市共有127家定點醫療機構納入省內異地及跨異地聯網結算。一張小小醫保卡,真正做到“跑通”長三角。

            醫療、交通、文旅、養老……如今,民生各個環節的一體化,讓“新老湖州人”盡享社會發展紅利。而數字一體化,也正加速消除長三角民生服務供給差距,讓“一卡通”的夢想變為現實。(記者 施紫楠)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湖州價值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