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攤經濟迅速躥紅成為全國性熱點話題,成都又火了。有人評價,與人們傳統印象中的“擺地攤”不一樣,成都這波地攤經濟不僅便民,帶動促進就業,同時在攤位品質提升、參與行業廣度等方面更令人刮目相看。
5月31日,記者特地走訪成都繁華商圈與部分城市社區,一探究竟。
有煙火香味
更有成都品味
5月31日中午,位于成都太古里旁側的葉婆婆缽缽雞店,收銀員王姐非常忙碌。店里數十個桌位還剩兩三個空位,而店門口臨時擺設的12個桌位也一個都沒空下。有意思的是,當幾組客人到來,他們都沒坐進去,而是排隊等待戶外位置空出來。
據了解,葉婆婆缽缽雞店戶外經營區占地約30平方米。地面鋪設特質地板,四周設有小巧圍欄,并擺滿花卉綠植。頂部撐著四把專用綠色遮陽傘,整個區域干凈整潔,精致有味。剛剛在遠洋太古里談完事情的呂佳是一位資深服裝設計師,也是在等待戶外桌位的客人之一。她笑著告訴記者:“這家餐飲很用心,用花與綠植圍成一個戶外就餐區。不僅不雜亂,而且很美觀,感覺是在花園里用餐,我寧愿等一會兒。”
除了葉婆婆缽缽雞店,在太古里的比利時酒館(馬家禪院)、德云茶社、美心翠園、LA GOCCIA意大利餐吧等多家餐飲門店都進行了桌位外擺。這些外擺區不僅完全沒有傳統臨時攤區的臟亂差景象,反而進行了精心設計,與周邊環境與店面完美融合一體,功能齊備,且極具審美品位。
除了城市核心區,位于錦江區二三環之間的鋼管廠小郡肝串串、羅一手、九田家烤肉、蜀味行家、蝶語韻等外擺餐飲區,也無不精心設計,給人以舒適的就餐感受。“不僅有煙火味,也有成都品味。”在蝶語韻就餐的譚昊昆市民評價說。
政府免費拿出黃金地段
品牌汽車集體進核心商區“擺攤”
1周時間銷售57臺車,銷售額接近3000萬元。在辰宇雷克薩斯4S店銷售員小王看來,放在一個月前,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因為參加了成都錦江區在春熙路太古廣場組織的“I成都FUN錦江”露天汽車鑒賞活動,短短一周就完成了這個當初看來不可能的業績。
據了解,為助力企業復工,促進消費復蘇,成都錦江區商務局想辦法盡快為汽車和油品企業恢復銷售創造條件。
從5月12日-30日19天時間里,錦江區政府主辦“I成都·FUN錦江”汽車品鑒活動,拿出黃金地段,在成都核心商業區紅星路太古廣場為汽車企業免費提供450平方米場地,除奧迪、奔馳、雷克薩斯、瑪莎拉蒂、寶馬、大眾等汽車品牌踴躍參與外,政府更是為油品企業延長殼牌提供“攤位”,形成汽車、油品銷售“一條龍”式的的消費鏈、生態圈,實現車、油銷售良性互促。
據統計,在“擺攤”19天時間里,總共迎來31.5萬市民參觀,成交汽車280輛,成交金額超過1個億,延長殼牌吸納新會員3000多名,提振了相關行業的市場信心。
某參展品牌工作人員表示:“讓品牌汽車集體進入成都最繁華商業區‘擺攤’,這在成都可能前所未有,也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事情。通過這件事情,我們實實在在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政策扶持紅利,整個公司都對成果感到振奮。”
戶外集市意外成“網紅”
導流營業額接近1.5個億
手工首飾、創意盆栽、精美茶品、靚麗衣服……在成都市中心春熙商圈,一個占地數百平方米,同樣名為“I成都FUN錦江”的“古月集市”一時吸粉無數。40多個精美攤位彩帶飄揚,一排排米白色遮陽傘優雅排列。到了晚上七點,華燈初上,每個攤位都亮起燈光,現場如夢如幻。除了市民們爭相前來打卡,更有不少網紅達人現場直播,成為成都新晉“網紅”之地。
據成都市錦江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舉行戶外集市也是促消費系列活動之一。除了“古月集市”,IFS、王府井、群光百貨、仁恒廣場、卓錦曼購等也開展了“商品外擺”。據統計,在外擺活動開展這段時間里,參與活動的重點商貿企業,導流營業額接近1.5個億。
“這次‘古月集市’的效應超過預估。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商場客流量恢復到了疫情前89%,接下來我們準備開始做第二季。”壹購潮流廣場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話】
讓“地攤經濟”煥發別樣精彩
從激活就業力量,到滿足群眾生活需要,成都這波“地攤經濟”贏得全國好評一片。但在成都市錦江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看來,“地攤經濟”所擔當的使命其實還遠遠不止這些。
除了保民生這一基本使命,該負責人認為,成都這次地攤經濟還另外有三大特點。一是規范性與品質性。“我們鼓勵轄區商家外擺,但同步也強調品質與規范,并隨時安排人員定點檢查,如有不規范的要求調整改進。結果顯示,規范化、品質化外擺,不僅沒有影響環境,也給商家帶來了更多客流與收益。”
其次是多產業。“在很多人印象里,‘路邊經濟’就是餐飲、百貨擺路邊攤。其實不止這些,這次我們選擇城市最核心地段,讓汽車也擺了進來,并且收到很好的經濟與社會效應。所以說,‘地攤經濟’可以導入的產業并不單一,甚至可以促進重大產業的消費恢復。”
再者是三促進。“不僅促進就業,還有促進企業市場信心、促進市民消費信心。三者兼顧,是‘地攤經濟’可以承擔的使命所在,也是我們探索方向所在。”
該負責人認為,雖然經歷了重大疫情,但城市經濟所面臨的的不僅僅恢復,同時也有升級。“我們將繼續深挖‘地攤經濟’內涵,持續推進相關產業消費,為市民與企業提供一個更好的城市消費與營商環境。(記者 陳碧紅 吳亞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