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心城區內為數不多未實施的集中建設區,朝陽區東壩西區街區控規近日獲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批復。東壩西區規劃為城軌融合、幸福宜居示范區,將通過軌道交通帶動城市發展,建設職住均衡的國際化宜居新區。
據悉,目前東壩西區涉及的東壩車輛段和3號線、12號線、東風站、北崗子站等配套基礎設施,已按照相關規劃方案啟動建設。規劃還將引入北京中學、朝陽區博物館、國際化醫院、東壩中央公園等民生保障配套項目。
規劃總用地面積318公頃
東壩西區位于朝陽區東北部,臨近北五環和規劃第四使館區,是東壩邊緣集團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心城區內為數不多未實施的集中建設區。據悉,本次規劃范圍東起北小河,南至壩河,西、北至規劃東壩路,總用地面積約318公頃,總建筑規模約326.3萬平方米。
東壩西區規劃為城軌融合、幸福宜居示范區,將通過軌道交通帶動城市發展,以商業商務、居住及配套為主導功能,建設職住均衡的國際化宜居新區,并發展為體現大國文化自信、現代文明魅力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在空間形態上,按照生態優先原則,東壩西區空間布局“大疏大密”,規劃形成“一心兩帶、一段兩點三組團”的空間結構。
市規自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規劃編審工作在啟動之初就充分爭取屬地特別是待安置各村支持,做到了先期啟動拆遷、3個月基本騰退完畢;在編制過程中,通過意見征集、方案公示等形式,充分征集本地和周邊居民、權屬單位意見建議,并將其納入控規方案,加強全過程公眾參與。
軌道交通帶動城市化建設
軌道帶動,站城一體,是東壩西區的重要特點。據介紹,在本次規劃范圍內,規劃有軌道交通M3、M12等多條軌道線路和北崗子站、東風站2個站點,1處車輛段。“借助線網、站點、車輛段建設契機,以軌道交通建設帶動城市化建設,在車輛段用地上采取一體化開發建設的方式,既保障了城市用地的連續性和優良景觀,又節約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東壩西區控規與朝陽分區規劃、街區指引同步編制,確定了區域整體的功能定位、空間結構和用地布局框架,實現了規劃、現狀雙口徑減量,規劃建筑規模從305萬平方米降至243萬平方米。同時規劃落實由車輛段綜合利用而產生的非經營性建筑規模,約83萬平方米。
在此基礎上,東壩西區控規高標準配置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綠地等民生保障和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引入北京中學、朝陽區博物館、國際化醫院、東壩中央公園等重要民生類項目,提升地區配套服務水平和人居環境品質。
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東壩西區涉及的東壩車輛段和3號線、12號線、東風站、北崗子站等,已按照相關規劃方案啟動建設。在保障交通便利性的同時,站點周邊地塊將建設由地下、地面、二層等構成的綜合慢行系統,建設規模90%集中在規劃站點周邊500米范圍內,實現區域自身職住均衡。
擬近期啟動安置房建設
據介紹,近期規劃實施重點集中在軌道一體化建設、安置房建設、國際化發展、大尺度綠化等方面。
其中,安置房選址于軌道站點周邊、臨近壩河的區域,擬近期啟動建設。屆時,東風、西北門、后街等三村鄉域內居民將“上樓”安居,實現東壩全鄉整建制城市化。
東壩西區緊鄰規劃第四使館區,是東壩地區建設“第二個三里屯”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規劃優先考慮文保要求,挖掘整理漕運文化傳統,原址保護全部文物、古跡、古樹,傳承歷史文脈。規劃還落實了2011年獲批的“北京中學”,將建成對標上海中學的北京基礎教育示范項目;結合規劃新增的國際化醫院項目,為第四使館區等國際化區域服務。
200米見綠、300米見園,按照“留白增綠”理念,在壩河和北小河交匯處還規劃了約70公頃的東壩中央公園,作為整個東壩地區的公共綠心,串聯起多處不同功能和形態的城市公園和綠地。
市規自委表示,相關綠化規劃方案已與園林、水務等部門對接,下階段將結合東壩中央公園、壩河景觀廊道等項目實施,先期啟動建設,打造北接溫榆河公園、聯系中心城與副中心水系的又一處“大尺度綠化”。
相關新聞
4號線西直門站40套新空調設備試運行
本報訊(記者 孫宏陽 實習生 張舒雅)服役10年后,4號線西直門站空調系統近日升級改造,40套新空調設備開始試運行,站廳平均溫度下降至25℃,乘客高峰期乘車也不再感到悶熱了。而在改造前,由于空調系統老舊,站廳層高較矮,加之大客流,4號線西直門站高峰期溫度能達到近30℃。
昨天上午,記者在4號線西直門站看到,新空調設備安裝在站臺、站廳天花板,每套設備旁還有一個顯示溫度的方形顯示屏,當前溫度為24℃。即使在客流量較大的高峰期,乘客也能感覺到涼爽。
京港地鐵運營工程總管鄭偉健介紹,4號線西直門站與2號線西直門站于20世紀70年代同時建成,受早年建設的車站結構限制,2009年4號線西直門站開通時,空調系統采用的是臥式風機盤管,與其他車站的空調設備相比更容易老化。同時,西直門站客流不斷增長,作為和2號線以及13號線的換乘車站,4號線西直門站2019年工作日日均客流達到23.7萬人次,特別是在早晚高峰時段,乘客普遍反映較為悶熱。
此次改造中,京港地鐵拆除了站廳原有的36套空調設備,改為40套四面出風的新空調設備。改造后,空調系統降溫更均勻、更迅速,站廳內不同位置的乘客都可以感受到清涼。京港地鐵實地測量了改造前后站廳的溫度變化,目前站廳平均溫度約為25℃,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約4℃。
除了已經完成改造的站廳,站臺空調也在抓緊改造,并將于8月底投入使用。此次改造在站臺中部均勻設置12套可四面出風的新空調設備。同時,站臺東部和站臺西部共增加了3臺低噪空調機組,并在空調外部加裝隔音擋板。
本報記者 陳雪檸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城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