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記者從貴州省氣候中心獲悉,自5月20日第一場區域性暴雨過程至7月10日間(下文稱春末夏初),貴州平均降水量為544.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8.5%,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一高值。
貴州省氣候中心統計,2020年春末夏初,貴州共計出現8次區域性暴雨過程,出現時段為:5月20日、6月2日,6月8日-9日、6月13日-14日、6月18日、6月23日-24日、6月30日-7月2日、7月8日-9日,其中區域站出現特大暴雨59站次、大暴雨964站次、暴雨4913站次。
期間,全省降水量在250毫米至900毫米之間,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其中,遵義市正安縣降水量超過700毫米,安順市大部、黔南州惠水縣及黔東南州丹寨縣降水量超過700毫米,安順市紫云縣和黔南州三都縣降水量超過800毫米。全省除盤州降水偏少外,其余地區降水均偏多,特別是遵義市北部,黔東南州東北部和南部局地降水超過常年平均值1倍多。
貴州省氣候中心專家分析指出:從氣象原理上看,全球變暖使得地表氣溫升高,較高溫度引起水面蒸發加大、水循環速率加快,將會使風暴的能量更強,更多的降水將在更短時間內完成,增加了大暴雨和極端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另一方面,今年副熱帶高壓穩定維持,且面積偏大強度偏強,導致來自熱帶海洋的水汽輸送異常偏強。加上北方冷空氣不斷補充南下,冷暖空氣在長江流域上空交匯,導致出現持續性強降雨天氣。我國西部主雨帶位置穩定少動,主要集中在貴州、四川、重慶等地,受其影響雨區重疊度高,累積雨量大。
從大氣環流背景來看,北半球中高緯地區環流由北至南距平場分布大致為“北高南低”分布,利于冷空氣南下的配置;緯向分布呈“兩槽一脊”分布型,高壓脊位于貝加爾湖以西,東亞中緯度地區為負高度場距平區,導致東北冷渦活躍,低壓槽穩定維持在東亞中高緯附近,青藏高原上空有不穩定低槽東移至長江流域;受到2019年秋季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影響,同時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均導致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明顯西伸,面積偏大,強度偏強,且穩定維持,使得來自熱帶海洋的水汽輸送異常偏強,配合高空槽引導南下的冷空氣,冷暖空氣在貴州至長江中下游地區交匯,導致了持續的強降雨天氣。
而從全國范圍來說,我國江淮、江南地區每年6月中旬會進入梅雨季,受梅雨鋒的影響產生持續性的降水,一般情況會維持至七月中旬左右停止。而今年汛期,受到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早,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北影響造成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是長江中下游梅汛期降水異常偏多的直接原因。而梅雨鋒偏強且異常向西發展延伸至貴州省,也是貴州受到梅雨鋒西段影響暴雨頻發的直接原因。(龍章榆)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貴州近期最大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