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記者來到位于貴安新區的西南糧食城,只見一座座現代化糧倉整齊劃一、鱗次櫛比,貴陽市首個建成投用、存儲容量最大、設施最先進、管理水平最高的“智慧糧倉”——貴陽市甘蔭塘糧食倉庫貴安庫便坐落于此。白色墻體、紅色倉頂的8棟平房倉外觀簡潔大方,總倉容10.48萬噸,目前已經入庫稻谷、玉米等儲備原糧和萬余噸成品大米。
貴安庫是貴陽市去年3月建成投用的首個10萬噸市級糧食儲備庫,與之前的糧倉相比,主要采用預應力折線型鋼筋混凝土屋架,倉頂的保溫隔熱層更厚,承載力、隔熱性等都更好,而且還配套建設了一站式服務中心、機械庫、制氮機房、變配電間、消防泵房等輔助生產和辦公生活設施。
貴安庫的“智慧”,體現在它對倉庫實施了包含數字式溫濕度檢測系統、智能通風系統、倉房智能控溫系統、網絡視頻監控系統、氣體檢測系統、糧食出入庫作業系統、智能糧食綜合管理控制系統等內容的智能化建設,可對倉庫外圍和倉內進行24小時全方位監測,實現了糧食從進庫、進倉到出倉出庫的智能管理。
“工作人員只需在手機上打開智慧糧庫業務管理系統APP或者在電腦上進入系統,就可以通過視頻、實時數據等了解各個倉庫糧食的動態庫存、出入庫、溫度、濕度等實時信息。”在辦公樓的中心機房內,貴安庫基建后勤科副科長李博文一邊介紹一邊打開系統,通過安防監控系統點入4—1號倉,便能直觀地看到里面存儲的稻谷情況。
糧食存儲看似簡單,其實很復雜,溫度、濕度等的些許變化都會對儲糧安全造成隱患,造成發霉、變質、病蟲害等。所以,要保證糧食在規定的儲存期內不壞,就必須對溫度、濕度等進行科學控制。
溫度反映糧食的健康狀況。貴安庫的每一棟倉都有測溫線纜,立體地將糧食從底到頂分5個層次進行測溫,在系統上通過一個糧庫三維立體圖進行展示,可以看到最高溫、最低溫和平均溫,以及存儲品種、庫存、氣溫、倉溫、倉濕等信息。
“如果氣溫過高,系統會自動報警,自動打開糧倉的電動窗戶、通風口,啟動通風機進行機械通風,捕捉最佳時機進行儲糧通風降溫,也可以人工遠程操作打開窗戶。”李博文一邊介紹一邊點擊系統上的按鈕,演示遠程開關窗門,并通過視頻監控進行了驗證。
此外,7號、8號兩棟倉房還建有糧倉智能控溫系統,夏季倉內溫度高時可以通過系統對倉內空間進行整體降溫,達到迅速降低倉內空間環境溫度的目的。
“智慧糧庫業務管理系統可以說是目前貴陽最先進的糧庫管理系統,它滿足了現代化糧庫智慧控制和綜合管理的需求。”李博文介紹,貴安庫從建設到投產使用期間,以“零傷害、零事故、零損失”為目標,采取相應的事故預防和控制措施,避免造成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保證了從業人員的人身安全、生產經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以及糧食存儲的絕對安全。
“科學儲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一環,要保證糧食安全,就要建設現代化的倉儲設備保證糧食的存儲安全。”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譚筑介紹,貴陽高度重視糧食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實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積極爭取中央、省的補助資金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對老舊糧庫進行智能化改造升級,改善儲糧條件,另一方面積極新建現代化糧食倉庫,提升儲糧能力。
今年6月22日,貴陽市10萬噸糧食(中轉)倉容建設項目在西南糧食城開工。這是我市第二個10萬噸的市級糧倉項目,由貴陽市農投集團旗下的貴陽穗金糧食儲備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1.07億元,將分兩期建設糧倉6棟(包含4棟散裝平房倉、2棟中轉物流倉)以及配套建設業務用房和生產輔助設施等,一期建設4棟散裝平房倉,預計明年5月建成投用。
“我們將圍繞智能通風、智能測溫上云端、智能環流熏蒸、智能安防等內容,把該項目建設成為‘智慧糧倉’,強力提升儲備糧油倉儲管理現代化水平,促進項目早建成、早運營、早見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糧食安全。”貴陽市農投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祖澤說。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樊成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