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司長蔣健29日表示,“十四五”時期,將加強中醫館建設,筑牢中醫藥服務網底,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并加強內涵建設;將持續開展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項目,逐步擴大0-36個月兒童和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覆蓋率。
國新辦29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深入貫徹“十四五”規劃,推進中醫藥振興發展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會上,有記者提問稱,“十三五”時期,我國中醫藥服務能力和可及性顯著提升,“十四五”時期,在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方面有什么規劃?
蔣健表示,在總結“十三五”工作的基礎上,“十四五”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更加注重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進一步發揮中醫藥整體醫學和健康醫學優勢,著力推動建立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
一是突出特色優勢,打造中醫藥服務新高地。實施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啟動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建設,推動省域、市域優質中醫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打造名院、名科、名醫、名藥,建設優勢特色明顯的中醫醫院,做強一批中醫優勢科室,提供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
二是建設基地隊伍,提升中醫院應急能力。依托高水平中醫醫院,建設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和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加強中醫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診科、肺病科、重癥醫學科等建設。打造中醫疫病防治和緊急醫學救援隊伍,提升中醫醫院應急與救治能力。
三是加強中醫館建設,筑牢中醫藥服務網底。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并加強內涵建設。在中醫館提供中醫治未病、醫療和康復服務,推廣使用中醫非藥物療法和適宜技術。還要選擇中西醫能力都較強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開展基層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西醫臨床協作。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和優質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四是創新醫療模式,促進中西醫協同發展。在綜合醫院、傳染病醫院、專科醫院等,逐步推廣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做到“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一方面,強化臨床科室中醫師配備,打造中西醫結合團隊,建立中西醫多學科診療體系,開展中西醫聯合診療,形成“宜中則中、宜西則西”的診療模式。另一方面,鼓勵科室間、醫院間和醫聯體內部開展中西醫協作,將中醫優勢與西醫優勢結合起來,切實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為攻克癌癥等重大疫病和更多的疑難雜癥做出貢獻。
五是注重全民健康,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持續開展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項目,逐步擴大0-36個月兒童和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覆蓋率。在醫療機構設置相關科室,提供中醫藥健康服務。在二級以上中醫院設立治未病科,提供中醫體質辨識、健康指導、疾病早期干預等中醫健康綜合服務;在基層中醫館開展中醫治未病和健康教育;在婦幼健康服務機構設置中醫科,提供中醫婦幼健康服務。積極參與健康中國建設,在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病防治行動中,納入中醫藥技術方法,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