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東,借助5G網絡,無人值守的全自動“細胞銀行”正變得可能。
27日,記者實地探訪了位于上海張江科學城內的“原能細胞銀行”,在5G細胞庫內,細胞存儲在零下196攝氏度的低溫設備中“穩穩當當”,遇到突發情況樣本還可以被緊急轉移。
存儲樣本住上了“蜂窩式單間”,自動加注液氮,真空負壓下自動精準定位取管。 張亨偉 攝
據介紹,為實現全自動無人值守,5G已在樓內實現全覆蓋,機器人接受指令后,從傳遞窗口樣本,到從蜂巢式獨立單元存儲箱內提取出冷凍細胞,每一個動作都準確無誤。
上海電信浦東局相關負責人路穎介紹,細胞庫這類室內5G覆蓋比較難,電信根據該細胞庫的特殊需求為其定制了室內覆蓋方案,整個細胞庫大概有二三十個5G室內小站,基本能滿足原能細胞庫的使用需求。
原能細胞科技集團成立于2014年7月,通過細胞生物低溫設備和細胞醫學技術兩條路線,旨在以精密的全流程自動化體系,打造“細胞銀行”。
原能細胞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市場總監韋嘉介紹,細胞的存儲要求特別高,需要保持恒定不變的低溫,“如何可監控可追溯,如何進行大量信息的記錄,有異常情況怎么辦?原來存儲方式是人工的,如果沒有按照預期控制,樣本有報廢的風險。”
韋嘉介紹,相比普通手動存儲,自動化存儲有:避免反復凍融,保障細胞活性,信息管理保障檢索和提取的效率性高等優勢。
她表示,原能未來想做細胞銀行的網絡,對每個點進行實時信息的管控,“5G可以把每個點連通,把每臺設備實時運行的情況傳輸到后端,賦能這個網絡。”
原能細胞庫采用原能自主研發的全自動細胞存儲裝備,及配套智能化產品打造,依托領先的5G SA網絡架構,通過5G-IoT實現不同自動化設備和各類機器人互聯互通、互相協作。遠程運維平臺實現各地異地庫自動化設備管理,實現異地庫遠程運維。同時運用人工智能、VR/AR、數字孿生、邊緣計算等技術提前感知、預測設備故障信息,從而來保障設備高可靠運行。通過運用這些技術來保障細胞樣本全程深低溫冷鏈、無人值守、智能化操作,有效提升樣本質量與安全。
伴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存儲健康細胞以備治療疾病之需,正在成為一種發展趨勢,而伴隨醫學技術以及5G網絡技術的發展,細胞的存儲與“保鮮”之路更顯開闊。(鄭瑩瑩 張亨偉)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