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8日),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出版的《2020北京腫瘤登記年報》正式發行。這是北京市首次以年報形式面向社會公開發布北京市居民惡性腫瘤監測數據,深入分析了居民癌癥發病與死亡特點。
本次《年報》匯總了2017年北京全市整體及23種常見惡性腫瘤的發病和死亡情況。《年報》數據來自全市168家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報送的2017年腫瘤登記數據、由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的腫瘤患者死亡數據庫、通過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信息中心門診數據匹配和社區主動隨訪補充的死亡結局以及北京市公安局公布的人口資料。根據《年報》內容介紹:
一、北京市惡性腫瘤發病率逐漸升高,但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2017年北京市戶籍居民惡性腫瘤新發病例50070例,發病率為367.88/10萬,10年間年均變化百分比為2.11%,呈上升趨勢,尤其是甲狀腺癌、女性乳腺癌和結直腸癌發病率明顯增長。全市惡性腫瘤死亡率為191.38/10萬,10年間年均變化百分比為-1.06%,死亡率的下降和北京市整體癌癥診斷和治療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關系,也和甲狀腺癌和女性乳腺癌在癌癥患者里所占比例提高有關,這兩種癌癥的治療效果較好。但是作為多年來北京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惡性腫瘤的危害在未來還會持續顯現,有效的預防和控制依然是當務之急。
二、男性和女性發病譜呈現不同特點
北京市男性發病率低于女性,男女發病比約為1 : 1.09,但死亡率高于女性,男女死亡比約為1.6 : 1。男性發病順位前五位依次為肺癌、結直腸癌、肝癌、胃癌和前列腺癌,女性發病順位前五位依次為乳腺癌、肺癌、甲狀腺癌、結直腸癌和子宮體癌。不論男性和女性,惡性腫瘤死亡首位均為肺癌,其次是結直腸癌。
三、發病人群以老年人為主,發病和死亡地區差異明顯
北京市惡性腫瘤不同年齡層發病率自20—24歲開始快速上升,于80—84歲達到高峰,老年群體占所有新發病例49.1%。不同年齡層死亡率自40—44歲開始快速上升,在85歲及以上達到高峰。從地域分布看,北京市城區惡性腫瘤發病率高于郊區,而死亡率低于郊區,常見癌種分布也存在一定差異,除診療水平的差異外,主要是由于郊區食管癌、肝癌和胃癌等治療效果較差的腫瘤占比高于城區。
北京市腫瘤登記數據質量達到國際標準,多次被世界衛生組織《五大洲癌癥發病率》和全球癌癥生存監測項目(CONCORD)所收錄,目前是國際癌癥研究署中能夠代表中國的一個重要數據庫。據悉,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計劃每年發布一次《北京腫瘤登記年報》,為腫瘤防控提供更加扎實、科學的依據,同時不斷完善癌癥防治體系,積極做好癌癥篩查與健康教育工作,持續提升腫瘤防治人員能力,加強居民癌癥防治意識,切實改善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總臺央視記者 鄭怡哲)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