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穿越獅子洋 建功大灣區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愛麗 通訊員 粵水軒

            元旦假期不停工,廣東水利工程建設者奮戰忙!記者從廣東省水利廳獲悉,新年伊始,國家重大水利工程、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民生項目——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迎來新進展,該工程下穿獅子洋輸水隧洞日前順利貫通,工程圓滿完成全年建設與投資任務。

            截至目前,該工程已累計完成48臺盾構始發、105公里掘進、10余條隧洞貫通,有望于2023年底建成通水。

            打通獅子洋底咽喉隧洞 成功實現“海底鵲橋會”

            珠三角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稱,尤其是在珠江口獅子洋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異常復雜。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在此區域的輸水隧洞長約6.6千米,其中獅子洋隧洞長約3.2千米,最大埋深近60米,沿線還有多條獅子洋斷裂帶,面臨線路埋深大、圍巖透水強、海底換刀難等多重挑戰,施工難度在國內乃至世界水利行業實屬罕見,需要攻克諸多技術難題。

            歷經449天地下掘進,承擔穿江過洋重任的“粵海37號”盾構機,終于元旦前夕順利抵達海鷗島接收井,與另一臺下穿蓮花山水道的“粵海36號”盾構機實現“海底鵲橋會”,打通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隧洞掘進關鍵一環。

            據廣東省水利廳建設處負責人介紹,至此次“下穿獅子洋隧洞”的順利貫通,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進程已過半,為工程2023年底提前建成通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該工程將加快推進全面貫通、全面襯砌施工,目標直指全面建成通水。

            總投資約354億元 有望2023年底建成通水

            這個元旦假期,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許多建設者依然堅守在施工一線,用奮斗開啟新的一年。

            在距離獅子洋40多公里外的西江干流順德鯉魚洲島上,該工程鯉魚洲泵站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據廣東粵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已陸續完成首倉混凝土澆筑、8臺蝸殼安裝等工作,建成后將作為工程唯一取水口,為粵港澳大灣區輸送源源不斷的西江水。

            據悉,該工程由一條干線、兩條分干線、一條支線、三座泵站和四座調蓄水庫組成,工程全長113.2公里,設計年供水量17.08億立方米,總投資約354億元,施工總工期60個月。根據安排,該工程有望于2023年底提前建成通水。

            待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將實現從西江水系向珠三角東部引水,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等地生活生產缺水問題。

            持續攻克世界級難題 打造新時代生態智慧水利工程

            作為支撐珠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水源,東江以其不足全省18%的水資源總量,支撐28%人口的用水和48%的生產總值,目前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38.3%,逼近國際公認的40%警戒線。而西江水資源利用率卻相對較低。珠三角水資源與生產力布局不匹配、不平衡問題突顯。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的建設,就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不匹配、不平衡問題,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該工程被寫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

            早在2004年,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就已開始謀劃,直至2019年才全面開工,前期工作歷時15年之久。工程背后所面臨的技術難題、風險挑戰,超過以往絕大多數水利工程,建設者們必須攻克長距離深埋盾構施工、高水壓襯砌結構設計及施工、寬揚程變速水泵研發、長距離深埋管道檢修等一系列難題。

            為此,工程建設管理者提出“打造新時代生態智慧水利工程”的建設目標,聯合國內頂級機構與院士專家,逐一破解各個難題,穩步推進工程建設。

            為了最大限度節約土地,該工程全線大多采用地下深埋盾構方式,在縱深40米至60米的地下空間建造,為灣區發展預留寶貴土地資源和淺層地下空間,助力廣東高質量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獅子 大灣區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