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大灣區去年開出385趟中歐班列,已開辟線路輻射亞歐15國

            去年12月31日,首趟中歐班列從廣州國際港站順利開出。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通訊員譚札烽 攝

            我從基層來13

            貫徹落實市黨代會精神

            大洋網訊 1月1日22時15分,開往俄羅斯沃爾西諾的X8426次中歐班列,從蒲穗身旁呼嘯而過,駛出石龍站。“廣東首開中歐班列至今都8年多了,時間過得真快!”眺望遠去的車輪,蒲穗不由地感嘆道。作為廣鐵集團廣州貨運中心石龍班組的貨運主管,蒲穗是粵港澳大灣區中歐班列從無到有的全程見證人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中歐班列自2013年首開以來,開行頻率從最初的每周1趟提升到如今的日均1趟以上,貨物種類從最初主要服務電子產品到目前涵蓋數碼產品、家用電器、紡織服飾等上千種產品。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國際運輸通道受到嚴重影響,產業供應鏈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歐班列作為跨大洲、跨國別、長距離、大運量的新型運輸方式,相較海運時間更短,相較空運成本更低,其安全穩定、綠色環保、檢疫環節接觸感染風險低等獨特優勢進一步彰顯,為緩解目前全球供應鏈緊張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被越來越多的商家認可和選擇。

            廣州中歐班列的發展,有助于進一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亞-東歐-西歐國際陸上物流新通道,為大灣區產業群提供更加安全、環保、穩定的運輸保障,助力廣州市國際交往中心建設。

            當年他忙著籌備中歐班列卻錯過迎接兒子降生

            有中歐班列開行的日子,蒲穗一大早就會到達石龍站貨場。班列開行前,除了要與客戶對接,蒲穗還要不斷跟海關協調,確保班列按時出發。

            在同事眼中,蒲穗不僅是業務精英,還是班組的“定海神針”。與海關協調完后已是10時,蒲穗一路沿著鋼軌旁走走停停,檢查待裝車輛的狀態,“中歐班列時速達120km/h,檢查車體的時候,要格外注意是否有破損或雜物。”

            2011年3月19日,全國首列中歐班列從重慶開出,駛往德國杜伊斯堡。2013年,廣東首趟中歐班列——當時還叫“粵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專列,于石龍站試點運行。5天時間,貨源、箱源、車源要全部落實裝車,人員極其緊缺。當時作為鄰近站點茶山站貨運值班員的蒲穗主動請纓:“我是黨員,關鍵時刻我應該上。”

            5天5夜,烈日星光,蒲穗和同事們在貨場不停忙碌著,組織貨物進場,逐一清點查驗后,迅速安排裝車,一天下來,被汗浸透的衣服幾乎沒干過。

            終于,一個個集裝箱按時搭上了跨境列車。“第一次將廣東本土貨物通過火車運出國門,大家心里都很激動。”時隔8年多,蒲穗依然記得當時的情景。

            2015年,廣鐵集團打通“粵滿俄”新通道,將“粵貨”通過滿洲里口岸出境,運抵12000公里外的俄羅斯,增添兩國物資運輸新渠道。接到籌備指令,蒲穗當即收拾行囊,在石龍貨場扎下了根。

            “開辟新通道,貨源是關鍵。”籌備期間,蒲穗每天6時起床,逐個“敲開”周邊地區大型企業的大門,問詢運貨意向。回站后他就一頭扎進值班室,梳理出有俄羅斯方向物流需求的企業名單,根據收集的信息設計最優運輸方案,為再次上門做準備。短短6個月時間,蒲穗就出門走訪了上百次。就連妻子住院待產那天,他還一直在站里為了中歐班列忙碌,直到凌晨帶著一身汗水和雨水趕到醫院時,才知道兒子已經降生了。

            “粵新歐”“粵滿俄”兩大新通道的成功開辟,為廣東常態化開行中歐班列奏響了“前奏曲”。2016年6月8日9時,X8426次列車從石龍站迎風啟程,鄭州、重慶、成都等其他7座城市也同時響起長長的汽笛聲,全國統一命名的中歐班列集體首發。目送列車緩緩駛出,蒲穗心中滿是自豪。

            今年他給兒子的新年禮物是一列中國火車模型

            2021年12月31日下午,滿載著100個標準集裝箱貨物的X8428次中歐班列,從新建成的廣州國際港駛出,預計15天后抵達波蘭馬拉舍維奇。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2021年開出的第385趟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創下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23列,增幅46.9%。至此,粵港澳大灣區中歐班列開行線路已增至19條,輻射亞歐15個國家20余個城市,去年全年運送防疫、民生和產業鏈物資20.3萬噸。

            8年多來,中歐班列境內外集散網絡正以市場為導向加速拓展。粵港澳大灣區中歐班列持續高質量發展,“鋼鐵絲路”服務版圖不斷延伸,構建起一張全天候、大運量、綠色低碳的陸上運輸網絡,促進了國際陸運規則的加速完善,為沿線各國生產生活需求提供了穩定的運輸保障。

            在保障民生和產業鏈物資供應的同時,中歐班列還承擔著運輸防疫物資,為馳援全球抗疫和提振經濟貢獻“中國力量”。2021年,大灣區中歐班列累計運送口罩、藥品、消毒用品等防疫物資3524萬件,共計14.67萬噸。越來越多的沿線國家通過這條穩定國際運輸大通道獲得了來自中國的防疫物資援助,中歐班列安全優質、誠信可靠的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已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亮麗名片,充分體現了我國與沿線各國守望相助、風雨同舟、共克時艱的團結合作精神。

            時間是歷史的見證者,中歐班列自2011年首次開行以來,不僅創新了我國貿易貨物運輸方式,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帶動沿線國家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搭建互幫互助的友愛橋梁,還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受疫情沖擊的背景下,承擔起運輸防疫和民生物資的重任,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彰顯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擔當,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休戚與共、守望相助的共生理念。

            “今年元旦,我給兒子買了一列中國火車模型。”貨場作業不分晝夜,這些年來的春節假期,蒲穗與家人聚少離多,但望著鐵軌旁整齊排列的集裝箱,他的內心充滿自豪:“中歐班列彰顯中國力量,能參與其中,我感到很榮耀。”

            記者手記

            讓中歐班列這把“火”燒得更旺

            廣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著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牢牢把握改革開放關鍵一招,高標準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城市和國際交往中心,推動創造型引領型改革攻堅,增創現代化建設新優勢。

            當前,國際疫情防控形勢依舊嚴峻,中歐班列作為“一帶一路”的“大動脈”,挑起了陸路運輸的“大梁”,筑起國際攜手抗疫的“生命通道”,將抗擊疫情和生產生活物資源源不斷送至歐洲各國。“時效性和安全性是我們選擇中歐班列的主要原因。”廣東鏵為現代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鄧華平告訴記者,如果走海運去歐洲,可能要45天左右,中歐班列只要15天左右就能到達,運輸的產品能更迅速地響應市場需求。中歐班列需求的日益旺盛,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對其勇于擔負使命的認可和信任,也是其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的彰顯。中歐班列憑借其安全快捷、綠色環保、成本低、接觸少等優勢,為中歐地區貨物貿易暢通提供了穩定的運輸通道,已成為抗擊疫情和穩定國際供應鏈的“第一主角”。

            廣州未來將繼續加大精品中歐班列的開發力度,讓中歐班列這把“火”燒得更旺,進一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至俄羅斯、中亞、東歐等地的國際鐵路聯運平臺,為大灣區企業搭建更寬廣的貿易運輸通道,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中歐班列綠色化和數字化建設,助力經濟大發展。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慶 通訊員黎磊、明綺清、王欣(除署名外)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中歐 亞歐 開辟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