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唯
1月14日,廣東省教育廳召開“雙減”工作通氣會,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朱超華對當前廣東的雙減工作進行了介紹。朱超華表示,廣東堅持系統性思維,緊緊圍繞校外規范治理、校內減負提質兩條主線,綜合施策,破立并舉,有力有效推進“雙減”工作走深走實。
目前,廣東對于“雙減”主要有4方面做法。一是全面加強領導,精心部署推動“雙減”工作;二是堅持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推進校內減負提質有成效;三是立標建制,引導校外培訓回歸育人正常軌道;四是全面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確保“雙減”真正落地見效。
完善“雙減”頂層設計
在全面加強領導方面,廣東高位謀劃推動。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堅持靠前指揮、親自研究、周密部署。同時,健全工作機制,全力推進構筑黨委政府領導、部門協同、學校主責、家庭盡責的全鏈條治理體系。此外,廣東壓緊壓實責任,建立“雙減”工作領導掛點包片督導機制,省教育廳領導帶隊到各地開展“雙減”工作情況實地督導檢查,通過召開系列專題會、工作調度會、座談會等形式,及時為各地開展“雙減”提供政策和行動指引。建立工作進展動態監測機制,實時監測“雙減”數據,建立“雙減”工作日報、周報、半月報制度和投訴舉報機制。將“雙減”工作納入對各地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考核體系,壓實政府責任,確保“雙減”落實到位。
普遍做到了不給家長布置作業
朱超華表示,廣東小切口做實校內減負文章。各地各校以作業減量提質作為學校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小切口,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完善作業管理細則,調整作業結構,加強作業設計指導,提高作業質量和針對性。當前廣東義務教育學校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占比由“雙減”前的70.94%提高到100%,普遍做到了不給家長布置作業。不少地方通過制訂分學科作業設計指南、開展作業設計大賽和優質作業展示交流活動,著力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同時,廣東以教育教學改革打牢提質增效基礎。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方式,注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強化學習方式變革,推進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組織開展教學改革試點。探索并構建基于互聯網的自主學習、互動探究、主題拓展的新型教學模式,組織名校、名師開發小學階段學科的體系化課程教學資源。
朱超華表示,當前廣東100%的學校建立了教學基本規程,普遍做到了起始年級“零起點”教學、注重做好幼小銜接、小初銜接,普遍建立了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制度,保障學生的學業質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
同時,打造了一批現代化標桿學校和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標桿項目,統籌推進建設欠發達地區17個互聯網環境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落實好全省516個信息化中心學校和241個融合創新示范培育推廣項目建設工作;構建教育大資源服務體系。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全省中小學(含教學點)實現寬帶接入率達100%,寬帶接入率超100M達100%,普通課室多媒體配備率超98.3%。實施教育大資源共享計劃,完善“粵教翔云”服務體系,實現國家、省、市教育資源平臺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實施義務教育階段數字教材應用全覆蓋項目,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課程數字化教材規模化應用,實現數字教育資源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
“廣東積極推進校內課后服務升級,夯實育人主陣地。”朱超華介紹,目前廣東對全省推進課后服務的時間、范圍、內容、方式及保障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推進課后服務全面升級,在確保學校開展基本托管服務為主的基礎上,支持鼓勵有條件地區積極探索與素質拓展服務相結合,并結合學校辦學特色臻選活動課程,拓展托管內容,同時也注重做好作業指導和學習困難學生幫扶工作,“課后服務吸引力顯著增強。”
校外培訓機構實現三個“100%”
朱超華介紹,目前廣東在全國率先建立中小學生校園學習類APP審查制度,在省級層面直接對教育移動應用產品進行全面審查,從源頭上保障中小學生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的合規性。
同時,嚴格審核登記,指導各地開展校外培訓服務學科類和非學科類鑒定,做好分類管理工作。推進營利性學科類培訓機構改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工作,全省“營改非”機構完成比例為100%。嚴格落實線上培訓機構“備案改審批”工作要求,對已備案的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面排查,并按標準重新辦理審批手續,線上培訓“備改審”完成率100%。
推進義務教育學科類校外培訓政府收費政策落地。全面推進資金監管,制定《廣東省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資金管理工作指引》,對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進行風險管控,目前全省預收費資金納入監管的機構數量為4895家,占應納入監管機構的100%,有效保障了學員預付費安全。
廣東逐步打破高考“唯分數”,深入推進中考改革
教育評價改革與“雙減”工作的實施密不可分。廣東緊緊抓住教育評價改革這個“源頭”,統籌從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端發力,堅持破、立并舉,著力扭轉基礎教育唯分數、唯升學的不良傾向。
朱超華指出,對于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的評價改革,“破”的是短視行為和功利化傾向,“立”的是科學履行職責的體制機制。廣東完善對市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印發履職評價工作要點,制定實施細則,建立評價指標庫,面向21個地級以上市政府、122個縣(市、區)開展履職評價,督促各級政府落實主體責任。
在改革學校評價方面,“破”的是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立”的是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廣東在實現全省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全覆蓋基礎上,試點組織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質量監測。深化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學業質量觀,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
廣東還致力于改革教師評價,踐行教書育人使命。推動教師評價改革“中間突破、帶動兩頭”,突出教育教學實績,引導教師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學生。組織開展南粵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教學成果獎、特級教師等評選表彰活動,對師德高尚、業績突出的優秀教師定期進行獎勵表彰,提升教書育人榮譽感。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分配辦法,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傾斜,向教學一線和教育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傾斜。完善教師工作量考核辦法,推動和指導各地各校把參與教研活動,編寫教材、案例,開展共青團或少先隊工作,指導學生畢業設計、就業、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競賽展演等計入工作量,增強教書育人獲得感。強化一線學生工作,將家校聯系情況納入教師考核。每年安排“新強師工程”資金5.04億元,全面加強新時代教師發展體系和教研體系建設,逐步建立更具針對性、發展性、多元性、綜合性、增值性的教師評價體系,引導廣大教師潛心教學、全心育人,更好踐行教書育人使命。
改革學生評價,“破”的是以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不科學做法,“立”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對于基礎教育來說,教育評價最重要的兩方面就是中考和高考。
朱超華指出,廣東“3+1+2”新高考平穩落地,政策平穩過渡,考試內容改革不斷深化,增強了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增加了學生選擇權,滿足學生專業取向和興趣愛好,逐步打破單純以考試分數作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方式,構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深入推進中考改革,目前廣州、深圳等6市已經開展了中考改革試點,其他地市也已經制訂了中考改革實施方案。研究制定學校體育美育評價改革措施和中小學校“勞動教育清單”,支持和鼓勵各地各學校結合實際,開展特色勞動教育。修訂印發《關于實施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指導意見》,推動各地出臺實施辦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