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懌韜
(相關資料圖)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將至。3月18日起,廣東多個氣象機構及設施對外開放,接受公眾預約參觀了解氣象知識。記者從廣東省氣象局獲悉,在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前后,廣東各地氣象機構及設施還將繼續通過各種方式向公眾開放。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參觀者在建有“圓球”和“鐵鍋”等氣象衛星接收天線中穿梭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參觀者“打卡”站內的“鐵鍋”和“圓球”
這個充滿“圓球”和“鐵鍋”的山坡,竟然是氣象衛星地面站
“原來這個地方,是氣象衛星地面站。”3月18日,不少到達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的參觀者看到該站附近廣河高速公路滾滾車流,才意識到以前行車經過天鹿湖隧道旁建有“圓球”和“鐵鍋”的山坡“真實身份”。“大家平時看到的‘圓球’和‘鐵鍋’,均大有用途。”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高級工程師陳翔向來訪公眾介紹,氣象衛星發射升空后,地面需要建設站點以便與衛星聯系溝通。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是我國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四個氣象衛星地面骨干站之一,承擔著我國氣象衛星發射入軌跟蹤,在軌測試,衛星測控及測距,衛星遙感資料接收、存儲、處理、轉發及應用產品生成等任務;同時承擔國內外有關衛星的跟蹤、資料接收等任務。按照運行方式劃分,氣象衛星分為沿著地球南北極轉動的極軌氣象衛星,以及和地球保持同步運行的靜止氣象衛星。大家現場所見的一個個“圓球”,是極軌氣象衛星接收天線;而一口口“鐵鍋”,則是靜止氣象衛星接收天線。
“通過接收衛星的遙感資料,我們生成各類應用產品,服務民生和經濟發展。”陳翔介紹,公眾接觸最多的,是協助天氣預報生成的衛星云圖。在參觀環節,公眾在地面站科普互動館內的虛擬演播室,體驗在藍色背景板下與衛星云圖“虛擬同框”擔任天氣預報主播。“一趟參觀下來,我們感到收獲豐富。”廣州市民喬女士,3月18日與女兒及丈夫到訪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通過3月18日的開放日,喬女士表示她了解到各類氣象衛星接收天線的功能,知道平時經常接觸的天氣預報節目是如何制作的。她希望氣象部門能夠多多開放類似的氣象機構及設施,讓公眾了解氣象知識。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參觀者通過虛擬演播室技術,體驗天氣預報節目主播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小朋友通過地球儀模型,了解氣象衛星運作
3月18日,公眾走進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參觀
“世界氣象日”期間,廣東多地持續向公眾開放氣象機構和設施
除了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位于廣州市番禺區的廣州市氣象局,也在3月18日當天向此前預約參觀的公眾開放。記者從廣東省氣象局獲悉,在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前后,廣東各地氣象部門均會組織機構及設施對外開放活動;在3月25日15時,廣東省氣象局還會攜手廣州、深圳、佛山等地氣象部門,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辦“英雄花開英雄城 2023年廣州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暨‘3·23’世界氣象日系列活動”,到訪公眾除了可在現場參與專場科普活動,還能在中山紀念堂“紅棉舞臺”上看到“紅色文化+氣象科普”藝術展演。有興趣參與的公眾朋友,可通過關注“廣東天氣”微博號及微信公眾號,以及廣東各地市氣象機構官方社交媒體號,了解“世界氣象日”期間的預約開放安排。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