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多元共治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看廣東如何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熱消息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聰 通訊員 粵政宣


            【資料圖】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4月19日至20日,省委政法委在汕尾召開全省多元共治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發展新時代廣東“楓橋經驗”現場會,總結工作,分析形勢,對下一步工作進行系統部署。

            近年來,廣東各地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多元共治基層社會治理,以新時代“楓橋經驗”賦能基層治理。推動全省基層社會治理、平安廣東建設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為把廣東建設成為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貢獻更多力量。

            制度機制更加完備

            有效打通省市、各部門間的信息壁壘

            打開“粵平安”社會治理云平臺,開發建設的“平安專區”提供信息采集、政策宣傳、訴求反映、公眾參與于一體的服務,實現群眾意見“一門進、一網管”……得益于制度機制的改革創新,“粵平安”平臺破除了管理服務上的時空限制,努力實現平安廣東建設領域全要素采集、全信息共享、全流程辦理等八大目標。

            基層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黨委統一領導,也離不開各方凝心聚力。廣東從完善制度機制入手,高位推動全省基層治理工作走深走實。

            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廣東各地將基層社會治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謀劃部署,把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合力推動各項重點任務落到實處。在建章立制方面,各地根據省級層面制定的制度體系框架,并結合當地實際,精心制定了具體實施意見和配套措施。

            “制度機制的不斷完善,有效打通了省市、各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對整體提升全省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意義重大。”省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舉例說,打造“粵平安”社會治理云平臺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

            為解決跨地域、跨行業、跨層級業務協同問題,“粵平安”平臺提供一套事件管理標準化、業務流轉規范化、服務資源統籌管理的協同綜合管理平臺,打通條和塊、塊和塊之間的信息壁壘。目前,“粵平安”資源專區已接入多個省直部門及地市數據,規模達11類154項。

            工作體系不斷完善

            更加注重平臺統籌、機制創新、先行先試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管好“小事”就是治理“大事”。如何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完善工作體系是關鍵。這其中,構建網格化管理體系又是關鍵中的關鍵。

            省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通過健全完善“鎮街一村居一網格”的基層組織鏈條,推進黨建、治理、服務等各類網格“多網融合”。同時,推動將專職網格員納入“社區工作者”國家職業分類體系,完善選育管用機制。

            目前,廣東共實施編碼固定127533個綜合網格置入“粵政圖”,一個網格配備1名專職網格員。專職網格員開展日常巡查走訪,及時調處小矛盾小問題,處理不了的及時上報街道綜治中心,由相關職能部門主動承接、限時辦理并反饋。

            為推動群眾表達訴求和糾紛實現全程跟蹤、有序引導、事了心安,廣東持續優化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體系,如:建立矛盾糾紛預防調處和閉環管理機制、打造綜合性法律服務平臺、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等。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下來,我們要繼續扎實推進基層治理改革創新,更加注重平臺統籌、機制創新、先行先試,構建權責清晰、運行順暢、充滿活力的基層治理工作體系。”省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

            治理效能穩步提升

            形成40余項走在全國前列的創新經驗

            廣東在大力開展基層治理過程中,始終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居民自治、基層協商、群團帶動、社會參與機制。同時,組織群眾說事、議事、主事,形成黨建“同心圓”、治理“一盤棋”。

            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探索群防群治組織形式創新,通過搭建群眾參與平臺、拓寬群眾參與渠道,凝聚治理合力,提升治理效能。如廣州將全市2.3萬個最小應急單元、29.28萬名“廣州街坊”群防共治力量納入綜治中心指揮調度序列;江門組建“粵平安”支撐隊伍,在全市配備專職、專業、兼職網格員4萬余名;清遠將交通員、護林員、社工等力量合理合規整合至綜合網格。

            “五治”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方式。綜合運用政治引領、法治保障、自治強基、德治教化、智治支撐的“五治融合”治理方式,為廣東扎實推進基層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

            南粵大地,各地紛紛探索“五治融合”創新實踐新路徑。實踐中,廣東總結提煉了廣州超大城市“最小應急單元”、深圳“平安立法”、珠海“平安+市域社會治理指數應用”等40余項走在全國前列、獲先進表彰的創新經驗,并以點帶面,有力推動各地治理效能穩步提升。

            “當前,全省各地圍繞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造了許多好的經驗做法,也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下來,我們要深入分析、精準施策,加快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提升全省基層社會治理整體水平,奮力推動更高水平平安廣東法治廣東建設。”省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

            新聞加點料

            一線實踐

            汕尾:構建市縣鎮村組五級治理架構

            走進汕尾陸豐市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中心,接訪大廳、金牌調解室、法律服務室、心理咨詢室等,布局合理、功能明確。該中心將公、檢、法、司、人社、民政、住建等部門資源整合起來,努力實現矛盾糾紛發現在早、化解在小……這只是汕尾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個生動側面。

            基層治,天下安。近年來,汕尾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堅持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探索構建覆蓋“鎮、村、組”,“大數據+網格化+群眾路線”的治理機制,充分發揮政治引領、智治支撐作用,同時突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社會治理效能持續提升。2020年以來,全市刑事和治安警情、命案發案數等指標連續保持全省低位,安全生產事故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全面下降。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根本目的是增強人民福祉。以汕尾市馬宮街道金町村為例,該村以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水平為主線,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老大難”問題。如落實村干部包片責任制,建設18個垃圾池并清理歷年來積存的垃圾。金町村入選首批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