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個人征信頻繁被查 個人征信查詢背后的秘密

            近來,多家銀行遭用戶質疑存在不合理查詢征信問題。其中,未經授權被查詢征信、借款結清后仍被查詢征信、短期內頻繁查詢征信導致信用評估問題等較為集中。

            據銀行業務人士透露,頻繁查詢征信記錄對于客戶信用評估會造成一定影響,一般情況下,銀行未經客戶許可不會私查征信,通常會在貸前、貸中及貸后監管環節進行查詢,但不會過于頻繁;不過具體操作中,確實存在一些操作不太合規的情況。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近年來央行逐步加強了征信管理,金融機構業務違規情況大幅減少,但由于市場環境和業務模式的快速變化,現有征信管理模式也難以滿足金融業務發展的要求,需要進行一定的便利化轉變。

            個人征信頻繁被查

            近來,金融機構對用戶的個人征信查詢問題備受關注。某國有銀行客戶王先生告訴記者,5月份其準備在另一家銀行辦理個人貸款時查詢了個人征信,發現從2月份開始每個月都有這家國有銀行的征信查詢記錄;后來辦理貸款的銀行因征信查詢太過頻繁、信用評分偏低拒絕了此次貸款申請。“我這段時間并沒有在這家國有銀行辦理過信用卡、貸款等任何業務,更沒有仍在存續的信貸業務,在我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查詢我的征信,很難理解。”王先生如是表示。

            不僅王先生,近來多家銀行用戶均出現遭遇銀行查詢征信的問題。

            山東的劉先生向記者透露,其此前曾在某民營銀行做過個人貸款,去年就已全部還清了,但今年1月底征信上卻出現了該行的征信查詢記錄,查詢原因為“貸后管理”。劉先生表示,今年3月份該行還進行了兩次的貸后管理征信查詢,“貸款去年就結清了,為何還會三番兩次地進行貸后管理的征信查詢?”

            實際上,不僅貸款業務方面,信用卡業務征信查詢的情況也愈加頻繁。一家股份制銀行信用卡用戶表示,使用該行信用卡多年,今年1月份貸款買房時查詢了個人征信才發現,過去不足一年半的時間內,該行信用卡先后查詢了我個人征信達12次。“房貸擬辦理銀行認為我這塊的征信有問題,一直沒有審批通過。”

            金融機構的業務如何觸發用戶的征信查詢?據某股份制銀行信用卡相關業務人士稱,征信查詢需要得到用戶授權,比如貸款申請、信用卡辦理、信用卡分期及信用卡額度調整或者出現房貸等業務逾期時,都可能會查個人征信。

            “用戶授權一般通過紙質同意書簽名形式或者電子勾選確認,電子渠道需要用戶主動授權并進行身份驗證才行。有些業務如果貸前用戶進行了授權確認,貸中及貸后監管不一定必須另外再特別簽署同意書,人行征信報告會顯示是貸前查詢還是貸中維護查詢。”上述股份制銀行信用卡相關業務人士如上表示。

            北京大學金融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新海表示,一般個人信貸業務中,信貸機構和消費者簽立授信合同,包含征信查詢授權同意書在內,在授信合同范圍之內可以查詢消費者征信報告,授信合同之外的查詢需要另外授權。

            也有銀行零售業務人士透露,有些銀行與第三方機構進行助貸等業務合作,客戶通過第三方提交貸款申請的話,也會觸發銀行的征信查詢。

            實際上,在金融機構辦理貸款的貸前審查、放款和貸后監管等環節都會涉及征信查詢。某國有銀行廣州支行零售業務負責人透露,當有客戶向銀行申請貸款時,在進行授信審批前,一般都要查詢貸款申請人、共同借款人、擔保人等的征信報告;如貸款獲批,在后續的貸款發放以及貸后管理過程中,還會查詢征信報告,檢查其征信情況是否有負面變化。

            某城商銀行零售業務相關負責人透露,征信查詢是在銀行的征信查詢前置系統中進行,首先由貸款業務經辦人(客戶經理)發起查詢申請,錄入被查詢信息主體信息、查詢原因,上傳客戶的貸款申請書、征信查詢授權書等相關資料,發起查詢申請;其后,客戶經理所在部門的領導對此申請進行審批,檢查資料是否齊備、是否合規等,如無異議,將查詢申請提交下一環節;最后,分行的征信報告查詢員對申請進行復核,如無問題,完成報告的查詢,如對申請材料存在異議,則否決查詢申請,由發起人補足資料后重新提起查詢申請。

            貸后監管的征信查詢中,上述涉及的民營銀行相關業務人士告訴記者,一般金融機構是按照固定頻率(一個月至三個月都有可能)查詢客戶的最新的征信情況,以判斷用戶是否有新增融資、借款,是否產生逾期、欠息、展期或者借新還舊等情況,這屬于銀行的常規性操作。

            征信查詢頻繁會影響貸款

            對征信查詢問題的爭議中,不少用戶認為,頻繁的個人征信報告查詢,影響了其后期的信貸業務辦理。

            劉新海指出,一般做貸前審查的時候除了關注是否有逾期記錄外,還會看用戶目前的負債情況,如果用戶短期內個人征信查詢過于頻繁,可能存在多頭共債的風險,會影響其綜合信用評分。

            對于個人客戶征信報告的關注內容,上述城商銀行零售業務相關負責人表示,主要在貸款機構數、查詢次數、逾期情況、透支情況、輿情情況等。“如果客戶短時間內征信查詢次數過多,會影響貸款審批的結果,影響包括不滿足準入要求,影響客戶利率定價等。”

            另一城商銀行相關業務人士告訴記者,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個人信用報告因為貸款、信用卡審批等原因多次被不同的銀行查詢,但信用報告中的記錄又表明這段時間內沒有得到新貸款或申請到信用卡,可能說明客戶向很多銀行申請過貸款或申請過信用卡但均未成功,這樣的信息對獲得新貸款或申請信用卡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各方面金融業務辦理導致的個人征信查詢增多外,金融機構違規操作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遼寧省撫順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日公布的一份刑事判決書顯示,某國有銀行吳某、某股份制銀行饒某和某地方銀行譚某均因非法獲取、出售公民個人信息被處罰。

            此外,邵陽銀保監分局今年3月份連開兩張罰單,原新寧聯社黃龍信用社主任楊某及發展部經理紹某因個人征信信息泄露問題遭監管處罰。

            劉新海認為,征信查詢違規的情況一直都存在,近來相關投訴事件增多,除了個人違規操作以謀取私利外,還與監管趨嚴檢查力度加大有關。“近來央行逐步加強了對金融機構征信違規事件的檢查監管,暴露的問題增多,金融機構也相應地加強這方面的監督管理,實際上現在較以往已經好了很多。”

            某城商銀行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回復表示,央行對征信管理工作逐步趨嚴,對金融機構的征信違規事件零容忍,近年來對金融機構的處罰數量和罰款數量有上升趨勢;我行也一直緊跟監管要求,從政策、系統、人力等多方面進行全面提升,確保達到監管對征信管理工作的各項要求。

            劉新海指出,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征信查詢業務管理比較嚴格,有標準的合規流程,都是通過授權的方式,批準金融機構申請一定數量的征信查詢賬號;按照合規要求,征信系統接入的金融機構查詢人員需要獲取信貸用戶(簽字)授權后,登入央行的授權賬戶和密碼才能查詢。“為了加強監管,現在央行對每個賬戶每次或一段時間內的查詢數量是有限制的,超過上限就會被監控追查。”

            此外,劉新海進一步指出,隨著服務形勢和市場環境的變化,金融機構對滿足業務需求的征信查詢數量不斷增多,各個業務環節需求都在上升,原有的授權模式合規成本較高,且難以滿足高效、便捷性的需求,銀行有時為了滿足業務發需求合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劉新??磥恚S著線上化、智能化業務的轉型,監管也要從金融機構業務發展層面進行適當改變。

            一般金融機構是按照固定頻率查詢客戶的最新的征信情況,以判斷用戶是否有新增融資、借款,是否產生逾期、欠息、展期或者借新還舊等情況,這屬于銀行的常規性操作。

            本報記者秦玉芳廣州報道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征信 個人征信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