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已經無處不在 專家:應讓孩子免于童年恐慌

            “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不給孩子報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已經無處不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11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在13日舉行的家庭教育分論壇上,消除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成為與會者共識。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說,童年恐慌讓生命難以生長,甚至扭曲、毀滅。而兒童童年恐慌的背后是父母的恐慌,人們對教育的期望在增高,要給孩子最優質的教育,但對優質教育的理解有很多偏差。

            孫云曉說,中國家庭教育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家庭教育的學校化、知識化。家庭變成了學校,家長變成了老師,關注點都在學習上、技能上。在這樣的背景下,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務。

            “中國有這樣一批父母,從小讓孩子學很多東西,所以有人說不報班,都不好跟人打招呼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也表示,家長們常常為孩子的各種事情擔驚受怕,當孩子不學習、不聽話時常常壓不住火。然后加入各種群,希望找到一招鮮,找到金科玉律。這是中國家長集中的焦慮。

            邊玉芳認為,其原因在于家長總害怕孩子未來沒有出路,總以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好了。總以為孩子學習時間越多,學習成績越好。而深層次原因是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對孩子什么階段培養什么能力、什么階段學什么、不學什么缺乏認識,還有不知道孩子的成長需求,也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則指出,今天由于成年人的原因,下一代正在失去他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凡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一定是對我們一生都極其重要的能力。然而我們正在用一些技能的重新訓練,消磨掉孩子本身具有的能力,然后在后期教育活動中培養這些能力,而往往后期的教育和培養都是徒勞的,為此我們感到十分的焦慮。”

            劉長銘直言,家長越來越多干預孩子的生活,孩子缺乏獨立性,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今天很多家長都愿意讓孩子按照大人意愿發展,把大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當孩子的興趣與家長的愿望不一致時,多數家長會想方設法讓孩子服從大人的意志,或強迫或利誘。興趣的產生是大腦發育的結果,很多研究表明,過了這個階段興趣會減弱,甚至會消失。”

            什么樣的教育觀最有利于孩子的發展呢?孫云曉認為,毫無疑問一定要從兒童實際出發,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個人具有的潛能。“天才是選擇了適合他的道路,蠢才就是選擇了不適合他的道路。好的教育讓人獲得自由、獲得幸福、獲得自己潛能的實現,這是教育的本質。孩子是千差萬別的,潛能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兒童教育就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發展兒童。”

            邊玉芳認為,教育孩子沒有一招鮮,如果我們真的理解了孩子,跟孩子有很好的關系的話,這種焦慮也就迎刃而解。

            孩子的興趣與升學課程不一致時怎么辦?這是很多家長感到困惑的問題。劉長銘建議,只要孩子興趣是健康的,就應該鼓勵。道理很簡單,考學是人生一個階段要做的事情,興趣是陪伴孩子一生的。

            “今天家長的焦慮,唯恐自己的孩子在技能方面,被別人家的孩子趕超,認為被別人超過了,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其實家長考慮的不應該是孩子是否輸在起跑線上,而要想想孩子在1萬米、2萬米以后會不會掉隊,在10年、20年后,還能不能順應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和社會。”劉長銘說。

            (記者 馬海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中國式家長焦慮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