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數字化時代難倒部分老年人 幫助老年人共享“智能生活”

            不會出示“健康碼”,不會網上預約掛號,不會用手機APP購買火車票,出門不會“滴滴打車”……對不少老年人而言,智能技術、數字化服務像一道無形的屏障,把他們擋在便利快捷之門的外面。

            智能時代,怎能拋下老年人?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及時出手破除老年人“數字鴻溝”。如何保障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今年泉州市兩會上,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紛紛建言獻策,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也在不斷探索實踐。

            【現狀調查】

            故事:數字化生活 難倒了部分老年人

            進入5G時代,不少老人因為不會用智能手機,面臨著諸多生活不便的尷尬與困境。今年66歲、家住惠安縣螺城鎮的賀阿婆,因為家人生病,經常要到泉州市區的醫院陪護,自疫情發生以來,她常因為無法出示“八閩健康碼”而被攔在門外,“沒辦法啊,我用的是老人機,如果沒有家人陪同,我都不敢到離家稍微遠一點的地方”。

            前不久,賀阿婆收到女兒送來的智能手機,但不識字的她,只懂得用手機看看視頻,對智能手機的具體操作和各種APP軟件是一竅不通,“我本來就是文盲,現在是‘盲上加盲’。”賀阿婆一臉無奈地說,老人機字體大、好操作,但智能手機功能復雜,每次接打電話還得滑動界面,她經常因為不注意點錯,有時候連電話都接不起來,只能干著急。

            出行要掃健康碼,結賬要掃二維碼,買票要用手機APP,叫車要用打車軟件,掛號要先網上預約……年輕人眼里的基礎操作,可能就是老年人面前的技術高墻。今年70歲的許老伯說:“出去買東西,最怕看到‘不收現金’。怎么用支付寶、微信付款,孩子們教了我很多次。因為不常用,當時學會了,過一段時間又忘了……”

            數字化顛覆了傳統的生活方式,但也給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帶來一道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中國社科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顯示,只有17.4%的中老年人經常使用手機支付功能;與此同時,60歲及以上網民占全體網民比例僅6.7%,絕大多數老人仍與互聯網“絕緣”。

            數據:人口老齡化加快 泉州面臨“雙高”挑戰

            國際上通常認為,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我國從199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2035年,中國老年人將高達28.5%,超過3.4億人。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49億人,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7億人,占總人口的11.9%。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9年我國農村人口約5.5億人,其中農村網民規模為2.5億,還有超過一半的農村居民尚未“觸網”。

            泉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9年12月底,泉州60歲及以上本地戶籍老年人口111.19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總數的14.6%。預計到2035年,全市戶籍老年人口將達200多萬人。雖然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泉州的老年人口占比相對較低,但泉州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面臨著老齡化、高齡化的“雙高”挑戰。

            【探索實踐】

            開設智能手機課 讓老年人共享“智能生活”

            2020年11月25日,一堂別開生面的課程在晉江市老年大學舉行,這堂以智能手機基礎知識及操作為主題的課程,受到了老年朋友的熱捧。

            “這個驗證碼,其實就是在跟咱們‘對暗號’呢!”“這‘搜索’呢,就好比去超市買東西,想找到想買的東西,就得問導購員東西在哪里。”“‘注冊’呢,就相當于去銀行開卡。”……課堂上,老師通過一個個比喻,讓老人們更好地理解與手機有關的名詞,四五十位老人則對著電腦屏幕,拿著手機操作,還時不時地停下來做筆記。

            去年9月以來,針對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中遇到的痛點、難點,晉江市老年大學先行先試,探索共享智能化服務的教育新模式,幫助學員消除“數字鴻溝”。學校率先推出線上教學課程,卻發現不少老人在智能手機使用上幾乎是“文盲”,隨后學校在調查后,推出《“閩政通”APP的注冊和使用》《智能手機基礎知識》等智能技術培訓課。由于老年人記憶力較差,學校特地組建了一支“云課堂導學助手”隊伍,幫助老年學員學習如何觀看直播課程。

            此外,學校還開展“智慧助老”行動,安排專業教師到鄉鎮、街道老年學校授課,針對老年人智能技術運用,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

            無獨有偶。早在2016年,泉州市老年大學就開設過微信課,教授老年學員如何使用智能手機;豐澤區豐澤社區、圣湖社區等小區也曾開設過智能手機應用的課程。

            政企聯合 搭建居家養老專業化平臺

            數字時代,如何因勢利導,為老人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服務,目前,政企已有相關探索。2014年10月,經市民政局、市老齡辦充分調研,市級居家社區養老綜合性信息化平臺——泉州市禾康智慧養老服務中心在全省率先成立,為特困供養人員、低保對象等老年人和80周歲以上老年人實施政府購買居家養老基礎服務工程。為每位老人發放服務終端手機一部,內含手機通話費;提供定期回訪、緊急救援、基站定位等基礎服務項目;同時,為他們提供助潔、助餐、助浴、助行、助殘、換季、定制等多種居家養老實體援助服務。

            智能老人終端和智能腕表、智能定位器也應運而生。其中,智能腕表的佩戴可實現老年人健康數據實時采集與監控;智能定位器,可用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象,尤其是患有老年癡呆癥的老人,可實現六重定位、電子圍欄、軌跡查詢、雙向通話、一鍵呼救、藍牙防丟等功能。老人只要長按定位器SOS鍵5秒,即可激活一鍵求救功能。

            目前該平臺服務已覆蓋泉州市各縣(市、區)近8萬名老年人,除可以請求緊急援助之外,還可以享受到醫療保健、生活照料、家政服務、法律維權等綜合服務。

            在晉江市老年大學,老年人認真上智能手機課。(賴進財/攝)

            【代表委員】

            保留傳統服務 開發適合老年人的智能產品

            “智能時代,在出行、就醫、消費、辦事等方面,如何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確實是個值得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泉州市委員會副主委、泉州師院外國語學院副院長謝傳生認為,如今智能化已經勢不可當,建議可從四個方面采取措施積極應對。

            謝傳生建議,第一,可簡化手機APP軟件,比如增加“一鍵叫車”“固話叫車”“隨手招停”等功能;第二,不能簡單粗暴地取消傳統服務,應該“兩條腿走路”,在銀行、醫院、公園等老年人經常出現的場所,保留傳統的人工服務窗口;第三,適當保留紙質類服務,比如在特定的場所或有條件的地方設置無健康碼通道,老人提供身份證就可代為查詢;第四,推出更多適用于老年人的智能產品,針對老年人這個龐大的群體,研發出更多老年人“能用、想用、愛用”的智能化產品,讓老年人成為智能時代受益的群體。

            秉持“需求導向” 提供適合老年人的公共服務

            泉州市人大代表、福建華達律師事務所總所主任賴忠惠說,多數老年人囿于文化水平或年紀大跟不上智能時代,我們應該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讓他們樂享“智能生活”。

            “智能化APP開發者絕大部分是從商業的角度出發,但該產品若運用于公共管理服務,產品的開發提供人及政府采購人就應該秉持‘需求導向’,提供老年人易于接受的公共服務。”賴忠惠建議,政府部門應從公共管理的角度出發,在采購涉及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智能產品時,要求智能產品提供商在研發時增加類似“傻瓜機”的簡易功能設計,“比如APP可設置‘青少年模式’,老年人可設置‘老人模式’”。

            與此同時,賴忠惠還建議研發多功能老年卡,推進“健康碼”與老年卡相互關聯,便利老年人通行;在公共場所設置綠色通道,針對老年人群體可采取憑有效身份證件登記、持紙質證明通行等替代措施;由社區或老年活動中心推廣老年教育。

            【部門回應】

            建老年電子商務平臺 打造30家“智慧養老院”

            記者從泉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了解到,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政府一直致力于依托“互聯網+”,為老人提供“點菜式”就近便捷養老服務。

            例如,拓展信息技術在養老領域的應用,建設市級養老公共服務平臺,根據國家有關部委要求,推動開展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和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推動養老領域共享經濟發展。到2022年年底,擬打造30家以上滿足養老院管理和養老服務需求、具有智能化管理系統的“智慧養老院”,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智慧化養老服務。

            現在的年輕人,足不出戶既可以叫餐,也可以享受網購的便捷,但紛繁復雜的網絡購物平臺,對部分老年人來說并不那么容易。社區電商平臺的建設,對這部分老年人來說,可能是個福音。未來,泉州將建設面向老年消費群體的養老服務和老年用品電子商務平臺,根據養老產業的特征,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同時發力,有效整合資源,深入研究老年人消費現狀、消費特點和消費心理,引導老年人樹立科學理性健康的消費新理念,推動老年消費轉型升級,從而為周邊老年人提供更加適合和便捷的線上服務。

            鼓勵研發智能養老設備 建設智慧型養老社區

            根據《泉州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整體規劃(2020-2035年)》,泉州將積極探索多種類型的創新型養老模式,扶持“互聯網+養老”等新興產業,給予政策和優惠扶持。全面提升養老服務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強養老服務科技創新,促進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硬件等產品在養老服務領域深度應用。

            休閑運動方面,泉州在街道和重點鄉鎮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配備智能運動與體感宣泄系統,模擬足球、拳擊、保齡球、田徑、排球等40種互動活動,讓使用者在感知覺、聽覺、視覺、手眼協調等方面得到綜合訓練,達到情緒宣泄、自我調解心理狀態、預防老年癡呆癥的目的。

            面對特殊群體,為特困失能、失智老年人配備可穿戴智能化設備,提供智能化遠程照護服務;為農村留守老人安裝火災智能預警系統,可向指定人群發送火災信息,以及時開展施救。

            此外,泉州將培育發展智能養老科技產業,鼓勵支持企業研發生產可穿戴、便攜式監測、居家養老監護等智能養老設備,提高養老服務的舒適性、便捷性。

            引領智慧型養老社區建設,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居民、家庭、社會組織、社區活動電子檔案,形成互聯互通的養老信息服務系統,配套智能健康檢測、健康評估康復理療等軟硬件設施,建設智慧型養老社區。(記者 張素萍 許鈸鈸 莊麗祥 通訊員 高斌娜 文圖)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養老 時代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