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親人的樣子,是世間最美的圖畫。春運作為時代特定的產物,一頭連著奮斗打拼的城市,一頭連著親情縈繞的故鄉。往返之間,是中國人對于夢想照進現實的不懈追求。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春運也多了“新常態”。1月28日,2021年春運大幕拉開,當日全國鐵路發送旅客量400萬人次。踏上旅途的不只有歸鄉的游子,也有不少老年乘客,他們要與就地過年的子女團聚,不少人是在沒有子女的陪伴下出遠門。春運是一個運輸系統的“集大成者”,尤其是數字化運用的場景,更是比比皆是。網上訂票、掃碼支付、健康碼進出站……諸如此類的操作,對于很多老年人而言,都是待解的難題。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春運既是民生工程,也是觀察窗口,它見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春運期間,鐵路部門出臺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方便老人和非智能手機用戶等旅客乘車出行。針對老年人提供了許多定制服務,保留并完善面對老年人線下服務的面對面模式,推出多項老年旅客特色服務舉措,保留人工實名制通道和檢票口……以問題為導向,帶著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的春運服務,不啻是“總有一款適合您”。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當春運被智慧“賦能”,與之配套的公共服務也隨之升級,讓在操作端的老人趕上時代,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在廣州火車站,青年志愿者主動對接前來售票大廳購票的老年人,利用自助售取票機完成相關流程的操作,旅客點贊到“解決了我的大問題”;老年人登錄12306網站購買車票,系統識別了對方的年紀,優先安排了下鋪。回應訴求,精準施策,將數字化出行的便利落實成具體清晰的舉措與步驟,也讓無數老年人獲得了滿滿的春運獲得感。
跨越“數字鴻溝”,讓老年人樂享春運便利。民生無小事,春運總關情。這幾年,“反向春運”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這里面更加清晰地表達著民生訴求:經濟發展帶動了流動性增加,不僅催生出“走向兒女”的主觀能動性,還撬動了假期旅游的市場。老年群體與春運的積極互動,所指向的不僅是方向的“逆行”,更是民生深層次需求的滿足。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更應該由人民共享。春運期間,以更便利的舉措對接老年人使用的智慧服務與應用的訴求,這樣見于細微的“中國故事”,也將成為溫暖的春運記憶。(謝偉鋒)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