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無作業日”并不是什么新鮮話題,早在2005年,上海、河南、江西等多個省份的教育部門就出臺過規定,將每年的“六一”定為“無作業日”,2015年,陜西省教育廳曾在全省義務教育學校開展“新標準·大規范”活動,明確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控制作業量,每周要有“無作業日”等。
平心而論,學校設置“無作業日”,其初衷是喚醒學生內心的自覺、自主、自立,學生走出被動式的"作業日",進入主動式的"自主安排日",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好習慣,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成為時間的主人。
但是設置“無作業日”真的能實現精準減負的目標嗎?事實證明,設置“無作業日”,學生負擔并沒有真正減輕。
盡管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出臺過《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明確規定小學階段不能留書面作業。但是規定出臺后,各地中小學學生課業負擔并沒有真正減下來。
造成學生課業繁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以為,以應試為核心的中高考機制、以成績為唯一依據的招生制度、教育評價制度,決定了學校教師尤其是中高考考試科目的教師,不但在課上給學生布置作業當堂檢測,還會布置一定數量的課外作業,某種程度上,越是“敬業”的教師布置的課外作業越多,一門作業不算多,幾門加起來,學生的負擔自然就加重了。
加之不少家長出于對孩子學業和前途的焦慮,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與“別人家的孩子”競爭中落敗,他們不會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輕輕松松地享受“無作業日”。這也就是說,學校規定某一天為“無作業日”,學生也輕松不起來,沒有了學校教師布置的作業,卻有一大堆家長布置的各種作業等著他們完成,“無作業日“最終有其名無其實。
從各地實施“無作業日”情況看,開始熱熱鬧鬧,最后“濤聲依舊”,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設置“無作業日”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要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僅靠學校單方努力設置“無作業日”也無濟于事,需要社會、學校、家長共同努力,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全面理順教育的各個環節,達成全社會的共識和一致行動,把本來屬于孩子們的輕松、自由、健康和快樂還給他們。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