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身材焦慮”催熱“減肥經濟” 專家:警惕交“智商稅”

            “五月不減肥,六月沒人追,七月徒傷悲……”一條網絡段子,戳中多少年輕人的“痛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的提高,中國肥胖人口持續增加,在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下,不少男女青年陷入“身材焦慮”,進而催熱“減肥經濟”。專家建議,肥胖人群減肥不僅為美,更要為健康,科學減重,警惕交“智商稅”。

            “5·11”因諧音“我要瘦”,被定為“中國肥胖日”。《中國居民營養與慢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中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續上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總和超過50%。國際醫學雜志《柳葉刀》發布的調查報告指出,中國肥胖人口超9000萬,已經成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

            5月正值春夏交替,很多愛美人士將減肥提上日程。記者瀏覽電商臺發現,燃脂素、排油丸、纖體瘦身飲等各類減肥藥銷售火爆,代餐奶昔、代餐粉等瘦身食品也頗受歡迎。網絡主播通過運動直播吸粉,并在線推薦健身器材和減肥產品,掀起瘦身熱。

            “我從小就很胖,食量也大,一年前體重超過500斤。”“90后”小伙張行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為了減重,他嘗試過各種方法,吃減肥藥、喝減肥茶,但都沒有明顯效果,直到2019年10月做了袖狀胃切除手術,經過后期的飲食方案調整和健身運動,現在體重減到165斤。

            回想過去的減肥經歷,張行波感慨花了不少冤枉錢,嘗試過市面上不同的減肥產品,后來仔細研究才明白,不少減肥藥中含有利尿劑,利用脫水造成減肥假象,實際根本沒掉肉。“減肥首先要有恒心和自制力,術后我的體重逐漸下降,既是因為飲食得到控制,也是邁開腿鍛煉的結果。我現在每天堅持在跑步機上跑2個小時。”

            今年55歲的于爽(化名)曾連續20多年飽受肥胖之苦,甚至因過于肥胖出現糖尿病、高血壓等并發癥。“針灸、推拿、吃減肥藥……什么招都試過,有時能減四、五斤,但很快反彈,越減越胖。”于爽告訴記者,她屬于遺傳肥胖,體重曾超過200斤,7個月前做了減重手術,現在已經“掉肉”50多斤,目標體重是減到130斤。

            “我想勸誡那些被肥胖折磨的年輕人,要及早就醫,對癥治療,不要盲目吃減肥藥,用五花八門、沒有科學依據的方法在自己身上做實驗。”于爽說,遵照醫囑減重,能少走很多彎路。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減重與代謝外科學術帶頭人劉少壯在受訪時詳細分析了當下廣為流行的吃代餐、吃減肥藥、做抽脂手術等多種瘦身法,這些方法看似有用,卻讓消費者賠錢還傷身。如一些減肥藥相當于瀉藥,讓人排泄、脫水,根本減不掉多余的脂肪;主打低熱量、健康的代餐,盡管配方符合飲食調整大原則,但營養不全面,長期食用反而容易助長減重人群“躺瘦”的想法。

            劉少壯說,當前,減肥市場魚龍混雜,亟需政府部門加強監管、規范秩序,提醒“胖友們”不要盲目相信商家的宣傳,花冤枉錢交“智商稅”,要提高辨別力。他說,減肥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健康,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學合理飲食,增加運動,減少靜態生活。“減肥有度,不能搞極端,體重過低,人也容易生病。保持體重指數在正常范圍,才能讓生病概率更低、預期壽命更高。

            作者 趙曉”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身材焦慮 減肥經濟 減肥 智商稅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