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1年全市生活垃圾分類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考核中,市中區成績有了大幅度提升。
優異成績的背后,是市中區針對生活垃圾展開的以黨建引領繪好“路線圖”,推進垃圾分類設施全覆蓋狠抓收運過程,深入開展垃圾分類“一街道一品牌”精細化管理,以落實垃圾分類“見人、見物、見量”為工作核心,不斷拓展全區垃圾分類工作特色的創新探索,逐步探索出適合實地的新模式、新思路,逐步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品種全覆蓋、運輸種類全對應、處置能力全匹配,建成布局合理、技術先進、模式適宜、全市領先的“市中垃圾分類模式”,切實打造了市中垃圾分類特色標準化樣板,有效帶動了全區垃圾分類工作總體提升,讓市中垃圾分類新時尚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全區垃圾分類效果初顯,垃圾分類氛圍日漸濃厚,受到了全市關注。
市中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進標準化打造,全面開展達標街道建設;強化執法監管,積極落實垃圾分類法制化;指導協調、持續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讓垃圾分類成為居民的自覺行動,形成人人參與環保的良好氛圍,助力打造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高品質城區,為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貢獻市中城管力量。”
黨建引領繪好“路線圖” 垃圾分類體制日漸完善
垃圾分類事關市民群眾的生活環境,事關社會文明程度,也是關乎大民生的“關鍵小事”。為進一步抓好垃圾分類工作,市中區城管局堅持黨建引領,強化社會發動,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層層壓實責任,整合資源、集中發力,構建起黨建引領、全民參與的生活垃圾分類良好氛圍。
該局用“紅色”力量促“綠色”發展,制定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逐一分解、細化,明確時間表,形成任務清單,繪制生活垃圾分類“路線圖”。與各街道、社區及各單位層層簽訂了責任書,并對全區垃圾分類投放點進行了整合規范、編號管理,建立管理責任主體上墻制度,推動各街道在垃圾分類工作中擔責履職,對標建設,主動作為,實現垃圾分類工作全覆蓋。
此外,發揮各級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將社區各類組織、多元主體、各種資源融合到垃圾分類工作中,健全生活垃圾分類管理體系,增強基層治理能力,匯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最大“公約數”。動員廣大黨員帶頭示范,動員物業單位、黨員志愿者、文明引導員、樓門長、網格員、熱心群眾、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市中區以垃圾分類進萬家活動為核心,以《市中區宣傳培訓方案》為抓手,大力普及《條例》宣貫,開展了入戶宣傳、集中授課、競賽比賽、游戲互動、禮品兌換等多種活動共計3215次,《條例》宣貫覆蓋全區全部17個街辦119個社區,居民參與率、知曉率顯著提升,在全社會營造了“學條例、知條例、用條例”氛圍,形成了“垃圾分類人人有責”的社會共識。
一街道一品牌顯“綠色成效” 17個街道“百花齊放”
為提高轄區居民垃圾分類意識,調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今年以來,市中城管全面開展垃圾分類,聯合17個街道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實施垃圾分類“一街道一品牌”精細化管理,拓展街道垃圾分類工作特色的創新探索,17個街道紛紛涌現出垃圾分類工作新亮點、有效經驗,進一步推動全區垃圾分類工作提檔升級。
舜耕街道辦事處成為垃圾分類標準化樣板,初步形成舜耕街道“舜·生活趣·分類”工作模式,總結建立“一線兩翼三機制四引擎”工作法,把“黨建共同體”建設作為一條主線,打破地域、條塊、行業等多方面限制,動員各方力量,撬動各方資源,實現垃圾分類工作多元共治,融合發展。組建29支社區垃圾分類志愿隊伍(社團)進行滲透式宣傳;開展黨建項目認領服務模式,社區黨委統領單位、商圈、學校、社會組織認領23個垃圾分類推進項目;依托聯合省市場監管局、省水文局、舜文中學等28家重點單位,引導在職黨員到居住地報到,每周末至少一次協助社區開展點位駐守和巡查宣傳,動員黨員職工在27個小區51個垃圾定時投放點助推垃圾分類走深走實。
在四里村街道玉函路社區,全市首個垃圾分類主題公園——玉秀康垃圾分類公園驚艷亮相。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四分類方塊雕塑;帶有濟南市垃圾分類卡通代言人“芬妮兒”及“保護環境,垃圾分類”等標語口號的主題宣傳墻……垃圾分類知識隨處可見,垃圾分類知識一目了然。公園將垃圾分類元素與休閑公園組成“綠色生活CP”,不僅為居民休閑娛樂提供了場所,還普及了垃圾分類知識,起到了寓教于樂的作用。同時,通過不定期的垃圾分類主題活動,吸引更多的居民群眾積極地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來,營造出倡導垃圾分類的濃厚氛圍。
大觀園街道睦和苑社區“331”工作法,以黨建為引領,社區引導,物業引路,加強志愿者齊助推、共建單位助力、社區居民助效,將堅持垃圾分類工作常態化,逐步實現垃圾分類落地生根。
濼源街道飲虎池社區,采用“一核二動三落實”工作法,利用網格優勢及完善的民族工作例會,輻射帶動廣大黨員群眾、團員青年、居民自治組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駐地單位、宗教團體等社會力量團結凝聚于垃圾分類這一民生利好工作中,鼓勵居民堅持做好垃圾分類。
推進垃圾分類設施覆蓋 狠抓收運過程 分類前端“量、度”穩步提升
垃圾分類讓城市更美好!今年,濟南市對垃圾分類工作提出進一步要求,為全面開展好生活垃圾分類,從源頭到收運到末端做到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市中城管多措并舉深化“全鏈條”運行體系,讓轄區垃圾分類高質量發展。
強調項目支撐,垃圾分類基礎設施日漸全面覆蓋。全區新增配200臺有害垃圾專用箱,建成黨家、陡溝2處廚余垃圾就地處理站,計劃建設垃圾分類房10處,通過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為垃圾分類的開展奠定堅實硬件基礎。
突出分類實效,垃圾分類前端“量和度”穩步提升。上半年,收集有害垃圾6308.2公斤,月收集量持續保持全市第一。收集大件垃圾894.73噸,就地處理廚余垃圾2376.5噸,外運廚余垃圾125噸。通過以上工作開展,初步實現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初衷。
狠抓“前后”銜接,全面打響垃圾分類收運實戰。完成全區全部142輛垃圾運輸車輛的車身噴涂,嚴格實行“車桶顏色對應一致”的運輸原則。同時對各垃圾就地處理站、垃圾轉運站的日常作業進行每日巡查,嚴格監督各類垃圾末端處理和轉運情況,截至目前市中區每日就地處理廚余垃圾13.5噸,每日外運廚余垃圾3噸,保證分出的垃圾“能收集、能運輸、能處理”。
垃圾分類雖有成效 未來仍需堅持不懈 市中城管發出垃圾分類倡議書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每一個人都離不開它。實行垃圾分類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每個公民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落實落細做好垃圾分類這篇“文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長期戰略。市中城管發出垃圾分類倡議書:呼吁轄區每位市民都按照垃圾分類標準來投放垃圾,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家人之間進行相互指導學習,提高垃圾分類的意識,讓城市變得更加干凈、舒適與溫暖。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陳雪碧 通訊員李艷斐 孔繁榮)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