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一覺醒來,偶爾感覺眼睛酸澀紅腫,睜眼困難,照鏡子時發現自己一夜過后竟然變得“胖頭腫臉”的,尤其是眼瞼浮腫明顯。追尋原因,有人食物比較重口味,臨睡前大量飲水或喝飲料,加上睡眠質量欠佳,難怪第二天看起來有些“腫眼泡”了。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內科腎臟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醫學會腎臟疾病委員會常務委員、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腎內科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宋立群教授介紹說,晨起眼瞼浮腫,大部分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日間活動將會逐漸“煙消云散”,恢復如常。倘若上述癥狀不改善,且伴發眼部局部紅、熱、癢、痛等癥結,多為炎癥性水腫,需及時到眼科就醫。而包括眼瞼在內的不痛不癢的非炎癥性水腫頻繁出現,極有可能是腎炎的早期預警“信號”,必須警覺起來。
眾所周知,腎臟是生成尿液的器官,而尿液的產生主要依賴于腎結構中的腎小球與腎小管。前者對血液初步過濾后形成原尿(一個正常成年人的原尿一天約有180升),后者可將原尿中99%的有用物質重新吸收回血液。原尿經由腎小管被進一步加工濃縮而成為終尿(終尿每天約有1-2升),并最終排出體外。臨床上,腎臟一旦患病,最常見的就是腎炎了。宋主任解釋,腎炎的全稱叫腎小球腎炎,病人因腎小球濾過血液的能力下降,原尿的生成減少。而腎小管在早期還能保持正常的重復吸收功能,甚至由于腎小球濾過功能的“滑坡”,反而刺激腎小管重吸收水和鈉的能力加強,產生“水鈉潴留”的效果,最終排出的尿量猶如江河的“枯水期”了。
事實上,人體每天攝入的水分并不匱乏,而是尿液排泄減少,導致體內總的液體蓄積增多,這些多余的液體便會被“截留”并滲透到人體的組織間隙中。身為人體組織較為疏松的部位,眼瞼組織間隙大,容易儲水,因而腎炎的早期便常常表現為眼瞼的浮腫。但腎炎的初始階段,尤其是慢性腎炎的早期,腎小球濾過功能并未完全喪失,人體內潴留的液體量也有限,自我感覺也就不明顯。宋立群指出,當腎小球的能力逐步下降時,腎小管的作用也會隨之被破壞,人體內的液體量就會變得“超飽和”,眼瞼、顏面、腳踝、小腿均會被“泡腫”,乃至全身水腫。
早期腎炎不易覺察,要對“腫眼泡”多留個心眼兒
宋立群教授指出,眼瞼浮腫只是臟器功能失調的早期跡象之一,正常健康人在飲食、睡眠不佳時,也有一過性表現,其生理性眼瞼浮腫多集中于晨間,維持時間較短;女性受月經期激素擾動,時不時也會產生短暫的“腫眼皮”。但經常眼瞼浮腫的人,一定要及早看醫生,排除腎臟疾病。這是因為腎炎早期癥狀十分隱匿;蛋白尿、血尿、高血壓等伴生問題更是難以自行察覺。
同時,腎炎好發于各個年齡段,除了大部分老年人群外,相當多的患者對自身血壓的關注程度不夠,且高血壓并不是腎炎的特異性表現,而被確診高血壓的人也經常忽視腎臟的檢查。與此同時,血尿通常也不是肉眼可看見的血尿。臨床上,蛋白尿、血尿往往是在尿常規檢測之后才“落網”和被確診的。
需要告誡的是,盡管腎臟疾病早期體征并不明顯,初始癥狀易被忽略,但腎炎特別是慢性腎炎的早期癥狀、主要癥狀和典型癥狀,早已因眼瞼、顏面部特有的浮腫而初露端倪,并被“寫”在了臉上,要聯想到罹患腎炎的可能。
日常中,應遵循哪些生活規律
那么,在排除了腎臟疾病后,有的人偶然浮現眼瞼腫脹的狀況,極可能是臟器功能的輕微失調所致。宋立群主任告誡,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潮濕多雨的夏季,更需固護脾胃,以維持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保持正常。具體來說,飲食宜清淡、低鹽少糖,當以不傷脾胃為佳;要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不熬夜,不晨昏顛倒;同時應避免睡眠時頭部過低、睡前大量飲水等習慣,以減輕面部浮腫;油炸食物、冰鎮飲品、肥甘厚味之物容易傷陽、助濕和生熱,損害脾胃功能,當食之有度;而赤小豆、綠豆、薏苡仁、白扁豆、雞頭米等有助于健脾利濕,適當服食可健運脾胃,預防體內液體的嚴重“內澇”。
腎炎患者在飲食上更要注意,必須限制鈉鹽的攝入,對“水鈉潴留”嚴防死守,每日食鹽以2-3克為宜,水腫嚴重時甚至需要無鹽飲食。宋立群強調,腎功能還未受損者,不必嚴格限制蛋白質的攝取,但仍需以魚、肉、蛋、奶、大豆等優質蛋白飲食為主,以減少腎臟的負荷。當腎功能已經遭到損害時,就要對蛋白質有所“忌口”了,但為了營養均衡,仍需進補一定量的優質蛋白,若食物補充不到位,可用藥物彌補。同時,為了防止腎臟功能進一步惡化,勞累、感冒、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腹瀉等可加重腎損傷的因素須盡量避免。另外,非甾體抗炎藥、部分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造影劑等均會傷及腎臟,如必須使用,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規范應用。
宋立群教授強調,盡管腎炎治療周期長,病情易反復,但只要早發現,早醫治,早調理,延緩和阻止腎功能的進一步“滑坡”,與疾病和諧共存也絕非難事!(通訊員 衣曉峰 尹日平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云)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