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對于大多數投資者來說可能都算是比較艱難的一年,我們經歷了四月底的至暗時刻,經歷了一鼓作氣的快速反彈,也經歷了成長、周期、價值的風格切換。展望2023年,市場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投資?一起來看看長安基金投研團隊有什么看法和建議吧~
一 復盤2022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2年市場主要指數均下跌,上證跌幅相對較少,創業板指領跌;風格方面,低估值偏防御的穩定和金融風格跌幅較少,成長風格跌幅最多。
圖1:2022年寬基指數漲跌幅情況(%)
圖2:2022年不同風格漲跌幅(%)
分行業來看,雖然四季度回調幅度較大,但煤炭板塊依然全年領漲;表現靠前的行業主要是受益于疫后復蘇的出行相關板塊(社服、交運、美容護理和商貿零售),跌幅靠前的包括受制于半導體和消費電子周期向下的電子、受損于地產下行的建材,以及新能源、計算機等成長方向行業。總的來說,2022年市場缺乏比較清晰的投資主線。
圖3:2022年申萬一級行業全年漲跌幅情況
二 展望2023
1、市場的三大積極變化
防疫政策朝著不斷優化的方向發生變化。盡管參考國外經驗,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但是方向是確定的,短期的陣痛換取中長期對經濟生活的影響最小化,居民就業、收入和消費將迎來顯著改善。
地產政策出現不斷改善的信號。供給端,支持房企融資和“保交樓”政策持續推進,居民資產負債表得以修復,房地產產業鏈上的工業企業經營也得到了修復;需求端,首套住房貸款利率政策動態調整機制的建立,反映了政府部門對改善地產行業銷售的政策力度不減,國內經濟復蘇預期加強。
外部環境向好。俄烏沖突出現了緩和的跡象,美國通脹低預期,預計加息節奏將有所放緩,人民幣貶值壓力得到緩解,外部流動性有所改善。
圖4:市場的三大核心關注點
2、宏觀流動性保持寬松,基金發行有望邊際回暖
在經濟弱現實的現狀以及穩地產需求的背景下,寬松的貨幣政策有望延續到2023年上半年。隨著經濟進入復蘇階段,貨幣政策將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力度和方向,后續需要重點關注防疫逐步放開后,國內的勞動力缺口以及通脹的變化。
從基金申贖來看,雖然2022年新基金發行情況整體承壓,但偏股老基金贖回壓力不算太明顯,并于9月首度轉為凈申購,投資者信心逐漸回暖。參考歷史經驗,2006年以來公募基金收益率中位數從未連續兩年為負,2023年或許是值得期待的一年。權益市場目前已處于估值底部區間,股權風險溢價也處于歷史高位,股票的配置性價比較高。若2023年基金整體收益率好轉,新基金發行也將有望邊際回暖,從而為資本市場帶來新的增量資金。
圖5:股權風險溢價
圖6: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凈申贖數據(億元)
3、企業盈利有望筑底回升
疫情等外在不可控變量的干擾,使得本輪企業盈利底的預測較為艱難,但從盈利周期來推演,22Q4-23Q1可能將迎來企業盈利的系統性好轉,而權益市場一般會提前反映底部的預期。展望2023,A 股盈利下滑周期、企業去庫存周期均趨于尾聲,歷史上像2006年、2009年、2013年、2019年等企業盈利復蘇的年份,權益資產都迎來了較好的布局機會,對于2023年我們不妨多一些期待。
行業配置如何選?
新形勢下,政策正越來越成為影響行業配置的核心變量,更多的資金和資源傾斜為相關行業注入更為強勁的前進動力。
圖7:中國式現代化涉及的行業
“二十大”明確重點發力方向從以新能源和汽車產業鏈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進一步向安全領域的信創、生物醫藥、基礎軟硬件、軍工、半導體設備材料等領域擴散,疊加疫后復蘇、線下消費場景恢復等變化,建議重點關注光伏、風電、儲能、電動車產業鏈、半導體、信創、食品飲料、醫藥等行業。
風險提示:上述觀點僅代表長安基金觀點,不構成針對個人的投資建議,也不表明本公司對投資做出任何判斷或傾向意見。投資人應謹慎投資,并根據風險自擔的原則,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速看2023年投資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