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中小銀行在開門紅結束之后迅速下調存款利率引發市場關注,其核心原因或已明了。
【資料圖】
4月11日,央行公布最新金融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本外幣存款余額280.17萬億元,同比增長12.2%。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273.91萬億元,同比增長12.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個和2.7個百分點。據統計,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15.39萬億元,同比多增4.54萬億元。
受訪市場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最新的一季度存款數據從側面佐證,當前這一輪中小銀行下調存款利率主要是存款市場供需形勢變化后的銀行自發行為,其核心目標是為了應對凈息差大幅回落、貸款擴張速度放緩的壓力。
國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團隊認為,負債端居民和企業風險偏好大幅下降,存款大增且存款定期化趨勢明顯,帶來銀行存款成本有所上行。2022年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7%,同比下降34bps,導致2022年銀行凈息差大幅收窄,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農商行同比分別收窄了14bps、14bps、24bps和23bps。
中小銀行紛紛“降息”應對息差壓力
一季度存款大增固然有銀行主動攬存的因素,但多數市場人士認為社會消費和投資需求疲弱亦是重要原因。
東方證券武凱祥認為,3月份中長期貸款增加2.07萬億,同比多增7252億,延續了1、2月以來的良好表現,繼續扮演推動信貸高增的主力,判斷主要流向仍然是基建和制造業領域。但居民超額儲蓄的意愿仍強,后續消費潛力有待進一步釋放。
而進入4月以來,廣東、河南、湖北、內蒙古等地多家中小銀行開始下調存款利率,主要是定期存款的利率水平,并一度引發市場關注。
如河南省農村信用社近日發布公告稱,自4月8日起,一年期、兩年期、三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分別調整至1.9%、2.4%、2.85%;廣東澄海農商銀行將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下調0.05至0.15個百分點不等;廣東南粵銀行自將活期存款利率從0.385%下調至0.3%,整存整取利率亦下調0.02至0.15個百分點不等。
國信證券王劍分析,農商行此輪經營壓力相對更大,一方面大行強勢入局小微市場,給小微領域信貸價格造成巨大沖擊,農商行凈息差收窄幅度明顯高于大型銀行。同時,大行2022年以來持續加大以低息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這也給中小行信貸擴張帶來了一定沖擊,2022年中小銀行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資產荒壓力凸顯。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目前甚少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的中小銀行下調存款利率。以深圳市場為例,據地方媒體報道,截至4月11日,包括深圳農商行、四大銀行深圳分行網點均未有存款利率下調的情況。
4月11日,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因為CPI持續低位運行的根源是需求端修復節奏不如供給端,居民端需求修復不及企業端,后續貨幣政策應更多關注居民部門需求的刺激作用。
疊加經濟復蘇LPR難降
數據顯示,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15.39萬億元,同比多增4.54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9.9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3.18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2974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7987億元。僅3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5.71萬億元,同比多增1.22萬億元。
面對存款,銀行表現出欲拒還迎的微妙心態。從結構上來看,國信證券報告數據顯示,近年來銀行存款的活期化程度不斷下降,從2020年的37%一路走低,今年3月份的活期化水平為30%。顯然,定期存款比重提高將會直接增加銀行資金成本壓力。
與此同時,銀行存貸比壓力并未消減。截至3月末,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的存貸比數值在85%左右,處于近三年高位,尤其大型銀行的存貸比提升曲線較為明顯。
一般認為,如果息差過窄將影響銀行放貸的動力和應對風險的資金儲備。
海通國際最新報告認為,今年很多銀行對息差的掌握為Q1壓力最大,銀行整體是息差是順周期的,如果LPR和國債利率上行,銀行息差大概率擴大;如果下行,銀行息差大概率收窄的,由于存貸款利率之間的對沖擊機制,息差收窄幅度只是市場利益和LPR降幅的一部分。
國信證券王劍亦認為,對于貸款端,目前貸款利率已降至低位,銀行凈息差大幅收窄后拖累營收,不利于銀行長遠發展。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已呈現持續復蘇態勢,因此,當前貸款利率進一步下降的概率較低。
對于居民資產端規模的提升。中信證券明明認為,在結構性工具層面,類似于首套房房貸利率動態調整機制的工具可以擴充適用范圍,從首付比、公積金貸款利率、限購限售等方面提供更多的降成本選項。其次,圍繞年輕人失業率結構性偏高,居民疫后可支配收入恢復緩慢等問題,也應推出適當結構性政策工具,提升總體收入水平、縮小貧富差距。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