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甚囂塵上“寒冬論”,手機行業的偽命題

            在中國手機市場的“狂飆時代”,叫得上名字的手機品牌可能達到幾十家甚至達百家。周周有新品,月月有新機,在那個時期可能一點都不夸張。


            (資料圖)

            但在大浪淘沙中,九成的手機品牌已經消失。現在智能手機似乎進入了“至暗時刻”。IDC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2.1億臺,相比2021年下降11%,處于201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全球主要經濟體智能手機保有量已達8-9成,市場增量空間似乎不大;受全球宏觀經濟影響,用戶購買需求降低,換機周期長達3年以上,看起來并不利于高端智能手機起量。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前赴后繼花式登場,被視作“手機殺手”的消費電子產品層出不窮......

            對智能手機未來發展持有“危矣”、“寒冬”等消極觀點一時甚囂塵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折疊屏手機去年出貨量達1420萬臺,同比增幅高達73%;iPhone去年的出貨量僅下跌4.0%,遠低于大盤,其高端市場份額逆勢擴大6%;折疊屏和iPhone兩大高價位產品的增量,與經濟不振、市場需求疲軟完全相悖。

            智能手機是否遇到了空前危機,甚至會被取代?

            每個人的數字世界

            智能手機的實際作用已超越其字面意義。

            每個人一天的大多數需求,都能被智能手機輕松覆蓋。網絡支付無需等待找零,二維碼交互直接進出地鐵站;智能手機不僅可以是游戲、影音娛樂設備,也能充當“移動工作站”,隨時隨地同步進度;點餐、購物僅需動動手指,而各類業務辦理僅需對應APP,高度進化的影像能力,成為了每個人生活紀錄的小巧工具......

            聯系萬物卻又方便攜帶,智能手機無處不在的事實,恰好證明個人需求得到了最大化滿足。

            得益于芯片技術及工藝進步,智能手機性能突飛猛進,在5G通訊加持下,降低了每個人與數字世界相連的“延遲”,智能生活的體驗大大提高。

            能夠將連接、性能、便攜、體驗、解決大多數人日常需求等特點集于一身的,當前只有智能手機。如果說APP是個人需求的數字化形態,那么智能手機即是隨時隨地滿足需求的入口。

            如今,智能手機已深入并打通各類場景,成為各類設備互通互聯的重要基礎。

            比如,在IoT設備的互聯中,語音識別無法達到手機充當遙控板的準確無誤。即便是打印文件,手機藍牙連接一鍵操作,相比打開電腦也更具效率。適應了更方便快捷的方式,即為“回不去了”。

            有人說,智能汽車的成熟將把手機擋在車門外。舉個例子,在服務區停靠也許會將車輛熄火,那么車機導航會斷聯,但手機導航不會,有效避免重復操作。

            事實上,主流車企都開發了一至兩套讓車機和手機互聯的系統,盡可能借助智能手機龐大的用戶基數,無縫銜接自家產品,智能手機“上車”已成主流趨勢。

            國內手機品牌入場較早的是華為HiCar,OPPO Carlink、vivo的Jovi InCar,后者已支持包括大眾、BBA、凱迪拉克、雷克薩斯等主流品牌,數百款車型,成為國內“搭車”最多的手機品牌。

            車企與手機品牌相互需要,吉利收購魅族并不只為銷售手機,通過Flyme系統、交互、經驗,打通吉利汽車的全場景服務才是主要目的。

            智能手機與互聯網重構了快遞、通勤、購物、服務、娛樂等行業,讓相關產業鏈細分而龐大,構建出趨于完善的個人數字世界。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與智能手機普及是相輔相成的。

            2008年中國網民首次超越美國。既定用戶和潛在用戶數量均為全球第一,宣告了全球互聯網正式進入高速發展期。同期iOS和安卓接踵而至,逐漸取代諾基亞式PDA市場,并在2013-2015年把智能手機出貨量推向峰值。

            時間上的高度重合,直接證實了兩者發展深度互綁、缺一不可。

            Gartner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用戶為66.48億,同比增長4.2%。全球人口約80億,換言之,智能手機的滲透率高達83.1%,是毫無爭議的移動智能設備之王。即便出貨量處于下跌,但作為人與數字世界第一入口的地位無可撼動。

            不同于冰冷的設備,智能手機顯然已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從生活點滴到專業需求,工作、學習、娛樂、紀錄、計算、搜索,智能手機承載的全場景、多設備互聯互通,覆蓋人們現實世界的細枝末節,為不同需求提供即時解決方案。

            被取代顯然有點危言聳聽。

            事實上,需求隨時代在變,智能手機的進化一刻未停。

            進化進行時

            智能手機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93年公布的IDMSimon,體積堪比大哥大,正面配備觸摸屏,據說當時僅有一款第三方軟件愿意適配。

            智能手機真正被大眾熟知,是諾基亞推出塞班系統之后。那時,智能手機的體積不僅進化至我們熟悉的大小,其形態也進入了“試探期”。全鍵盤、DV式、翻蓋式、旋蓋式,產品形態百花齊放。

            同期,娛樂、辦公、效率等軟件開始涌現,芯片技術朝著摩爾定律失效的方向提速,供應鏈技術迭代頻率加快,隨著iOS和安卓的出現,智能手機軟硬件發展都迎來了質變。

            期間,電阻式被電容式取代,投射式與電磁感應式、光學成像等觸摸技術涌入人們視野。智能手機形態也持續進化,主屏區域的觸摸+按鍵完全被觸摸屏取代,“全面屏革命”后,智能手機又朝著折疊屏進化,出現了橫折、豎折、卷軸屏等分支。

            用戶需求無疑是第一驅動力,智能手機成為數十人億人不同需求的共同選擇,早已超越了通訊工具的范疇。

            至今沒有任何一款智能設備能接近12億臺的年出貨量。消費電子領域的快節奏,讓許多智能設備經歷了驟火到驟冷。

            谷歌眼鏡誕生之初,就被視作“智能手機殺手”,可無論谷歌或是涌入XR賽道的眾多玩家,均未打開市場,去年全球XR出貨量僅1438.2萬臺,約為智能手機同期出貨量的千分之十二。

            “殺手”的手上暫時只有“指甲刀”。

            便攜、續航、第三方軟件適配、供應鏈技術層面,XR設備與智能手機相去甚遠,本質上,與智能手環、手表等一樣,可作為以手機為中心的延伸產品,但不足以獨當多面。

            經歷多次“危急存亡”的智能手機不僅健在,還一路將眾多產品的功能集于一身。

            隨身聽、拍立得、導航儀等如今幾近消失,而數碼相機全球年出貨量首次跌破1億臺是2012年,恰好是智能手機出貨量峰值前夕。

            此后,手機影像進入高速發展期。vivo的X shot將超大光圈和光學防抖引入手機、OPPO的“PI原畫引擎”軟硬結合、將手機引入雙攝時代的華為P9等等。截止于2022年末,全球數碼相機出貨量只剩七百多萬臺,智能手機出貨量超12億臺。

            智能手機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進化,保持著強大生命力。

            既然是商品,就必然符合商業規律。不談背景談結果顯然不夠理性。出貨量下跌,高滲透率只是因素之一。

            由于近年來全球總體經濟持續疲軟,歐美地區通脹高企,被專家視作“更具韌性的亞洲市場”也僅有中國具備獨一檔抗擊打能力。

            采購量對于市場需求是看客下菜的關系,經濟疲軟讓一部分人不得減少開支。IMF數據顯示,去年末亞洲和美洲制造業PMI均降至50%以下,歐洲約48%以下,全球主要經濟體制造業集體收縮,該趨勢可能延續至今年上半年。

            并非智能手機陷入危機,而是過去幾年全球經濟處于觸底的過程中。去年全球汽車銷量同比下降2%,不能說汽車也快被取代了吧?

            世界銀行已將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年初的1.7%上調至2%,并將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由4.3%上調至5.1%。

            全球最大單一手機市場的經濟復蘇效率高于全球整體水平,對智能手機出貨量整體回升是非常積極的信號。Counterpoint預計今年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將重回2.8億部。

            去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跌,蘋果高端市場份額上漲。毫無疑問,高端市場仍有大量需求,這與國內手機品牌們的目標一致。

            品牌與市場雙向奔赴,在經濟復蘇的大環境下,智能手機極有可能迎來觸底反彈。

            智能手機“增高”?

            如前文所述,手機品牌們尋找增量,高端化是必經之路。

            近年在高端化背景下,國產手機品牌在技術、設計、工藝等方面獲得了長足進步。vivo最早發力影像,其X系列受到廣泛認可,人送外號“夜視儀”;OPPO曾打造出“環形山”設計,具備超高識別度;小米通過暢銷的MIX 2系列將安卓陣營積極引向全面屏時代......

            回顧智能手機發展史,不難發現高端市場最多只同時存在過三個品牌。目前高端市場份額蘋果占據75%,三星16%,與其它品牌拉開距離的第三名還虛位以待。

            為了高端化突圍,國內手機品牌必須不遺余力。

            理性看待,市場份額只是階段性數據,新品上市或產能穩定性都可能左右數據起伏。國內手機品牌真正需要的是先站上去,看淡中短期得失,側重積累。

            市場總會把機會留給有耐力的品牌。

            折疊屏正是一個好機會。去年折疊屏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1420萬臺,同比增長73%。市場需要新品刺激、品牌各有側重、產品百花齊放,是折疊屏逆勢暴漲的主要因素。

            華為是第一批推出折疊屏手機的主流廠商之一,率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產品矩陣;小米的跟進速度一直很快,較早入場;OPPO則以小橫折(132.6mm*140.2mm*7.8mm)的形態切入賽道,主打一個獨特。

            來源:愛范兒

            值得注意的是入場時間較晚的vivo,直接推出了鉸鏈壽命升級、折痕更淺、內外屏素質一致的二代折疊屏。vivo Fold+跟上了高通半代節奏,vivo Fold 2以及旗下首款豎折屏旗艦vivo Flip蓄勢待發。入場晚卻提速快,vivo主打一個厚積薄發。

            國內手機品牌發力沖高,以ASP提升對沖縮量風險。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14年至今,國內智能手機ASP保持同比增長。

            國內品牌由“廉價搶占市場”過渡到了“高端化突圍”階段。

            品牌高端化非一日之功,把高端市場視作增量,這條蓄勢之路遠比過去的野蠻生長要困難許多。

            國內手機品牌近年產品走向“高精”備受歡迎,無一不在印證這一觀點。高端化符合市場趨勢和用戶需求,蘋果三星共超9成的高端市場份額,對于發力僅數年的國內品牌而言,是巨大的潛在增量和挑戰。

            差異化是高端市場分水嶺,而手機影像最能體現差異化。

            iPhone、三星無一不具備頂級的影像實力,國內品牌最早發力影像的品牌有華為和vivo。前者聯合徠卡,其影像實力受到高端市場廣泛認可。后者將聯合傳統影像大廠的打法進階為深度合作,與蔡司成立了聯合影像實驗室,不僅如此,V系獨立芯片、微云臺、夜景算法等業界首創,奠定了國內手機影像的進化路線。

            國產手機影像實力整體上升,美學走向分野,以差異化沖高的成效,只需多一點時間。

            全球手機市場持續縮量、智能手機滲透率超八成,高端化是國產手機發展的最優方案。蘋果、三星之外,高端市場有望出現國產一極。

            國產品牌集體發力,爭奪為數不多的名額,決賽已然打響。

            寫在最后

            深入各類生活場景,成為人與世界連接的橋梁,智能手機早已成為隨時隨地滿足個人需求的首選設備,不可替代。縱然產品形態隨時代變化,但第一橋梁的本質不會改變。

            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降主要因素在于宏觀經濟而非產品本身,市場仍存在普遍需求,高端化是增量突破口。

            此時考驗品牌的,不僅是階段性發力有多猛,更是前期的準備有多充分,鋪墊與成效在科技領域一直是強關聯。

            攝像頭數量、像素大戰等熱點,難逃驟冷結局,穩居高端的品牌卻從未跟進。能夠在高端長路脫穎而出的品牌,一定具備獨一檔的自研技術、明確的長遠目標。

            方能具備不被市場浮躁氛圍擾動的底氣。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