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天天精選!古人的預期壽命是多少?

            參考消息網4月24日報道 據美國《發現》月刊網站4月21日報道,古人的預期壽命是多少?多數情況下,我們很難確定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我們缺乏古代人口和死亡時間的詳細資料——而且追溯得越早,資料就越少。


            【資料圖】

            如果不考慮暴力、疾病、自然災害等外部因素,人類的壽命極限不太可能在數萬年里發生顯著變化。但是,我們很難通過某種方式驗證這一假設。這是因為只要你在這個星球上活得足夠長,就會遇到暴力、疾病、自然災害之類的問題。

            塞浦路斯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專家馬里奧斯·基里亞齊斯說:“(遠古人類)活下來,生孩子,然后遇到疾病或者掠奪就丟了性命。”

            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學家沃爾特·沙伊德爾研究了羅馬帝國的人口問題。他認為雖然過去出現過有人活到150歲的傳聞,但是多數例子很可能被夸大了。

            基里亞齊斯主持了題為“衰老的歷史:人類壽命的進化”的研究項目,并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刊物《分子進化雜志》上。

            他說:“大自然塑造人體的時候,允許我們生兒育女,然后多活幾年看著兒女長大,我們也許還能繼續活到孫輩出生的時候。”

            由于衛生、醫療和營養條件得到改善,越來越多人活到了孫輩出生的年紀。但基里亞齊斯也提到,慢性退行性疾病之類的問題更加難以解決——大自然不允許我們的身體在經過某一時刻之后繼續進行自我修復。

            研究古人壽命難度較大,是因為科學家沒有足夠的遺存來得出堅實的結論。不過已經有研究顯示,尼安德特人與歐亞大陸西部發現的一些早期人類的預期壽命并沒有太大差別。

            另一些科學家發現,從舊石器時代中期到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的壽命似乎發生了變化,因為較年長個體相比較年輕個體的比例出現了上升。科學家還發現,從大約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人類平均壽命開始跨越30歲大關。

            另一個重大變化發生在大約1萬年前人類開始轉向定居生活方式、移居到土耳其恰塔爾霍于克遺址這類城鎮中心的時期。有專家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偏向游牧的生活方式比在人口密集的城鎮里生活更有利于身體健康,因為城里缺乏合適的排污系統和衛生設施。隨著人們彼此間的生活距離越來越近以及人們與家畜的距離越來越近,疾病在人類與家畜間傳播也變得越來越容易。有學者在研究了恰塔爾霍于克遺址后發現,隨著城鎮人口越來越稠密,居民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很可能導致平均壽命下降。

            基里亞齊斯說:“人們原本有能力活得更長久,但許多人死于疾病和飲食。”

            在羅馬時代,某些方面的資料要充足得多。沙伊德爾研究了大約2000年前埃及作為羅馬帝國行省時期的人口普查資料,發現當時的平均壽命約為20多歲。

            當然,許多人的壽命遠遠超過20歲,平均值較低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嬰兒死亡率很高。沙伊德爾介紹說,當時的人如果能夠活到5歲以后,那么預期壽命就能達到40多歲。

            對于羅馬帝國諸位皇帝的研究也揭示了類似數據。沙伊德爾說:“那些沒有被謀殺的皇帝基本上壽命差不多。”

            圖說 2021年4月,考古學家在埃及開羅東北部一處遺址發掘出了110座墓葬,圖為其中的人類遺骸。(美聯社)

            責任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