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劉思蔚在位于廣西桂林的工作室內創作。
(相關資料圖)
醒獅機車頭盔、舞龍家居服、立體虎頭胸針……這些是廣西桂林一個團隊設計的文創產品,因為創新性地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逐漸受到消費者熱捧。劉思蔚、蒙揚文、何繼良這三個有著不同經歷的年輕人是團隊的主要成員。
壯族姑娘劉思蔚的家鄉在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母親是當地有名的裁縫。受母親影響,她從小就愛用布料做些掛件和小布偶。2007年大學畢業后,專修美術設計的劉思蔚與丈夫蒙揚文回到家鄉開了一家服裝店,閑暇之余,劉思蔚會做一些具有民族風格的小掛件放在店里售賣。
廣西桂林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和自然山水景觀,這些都成了劉思蔚設計產品的靈感來源。此外,她大膽創新,在文創產品中加入醒獅、舞龍、中式流蘇、盤扣等非遺元素,讓產品有了更多的“民族味道”。
2019年底,擅長設計和生產的劉思蔚、蒙揚文夫妻倆遇到了何繼良。擁有豐富互聯網銷售經驗的何繼良對劉思蔚的創意和產品十分認可,他們決定創立品牌,一起創業。2021年,一款舞龍元素的手機包成了他們網店的爆品,隨后他們又開發出更多受歡迎的新“國潮”作品。銷量的暴增也對生產提出了更高要求。蒙揚文在廣西多地招募了200多名農村婦女,并把她們培養成繡娘,帶動她們在家門口就業。
“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和非遺技藝,不能只存在于博物館,要讓更多人看到并了解。”劉思蔚說,新“國潮”產品將會是他們的主攻方向,未來她和團隊會繼續努力。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4月25日,劉思蔚在位于廣西桂林的工作室內創作。
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4月25日,劉思蔚在位于廣西桂林的工作室內創作。
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4月25日,劉思蔚在位于廣西桂林的工作室內選擇創作用的針線。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4月25日,劉思蔚(右)在位于廣西桂林的一處生產車間指導工作人員縫制產品。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4月25日,劉思蔚(右)在位于廣西桂林的工作室與樣品生產團隊的工作人員交流。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4月25日,劉思蔚(右)在位于廣西桂林的一處生產車間與母親一起研究新產品。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4月26日,何繼良(左)與蒙揚文在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一處生產車間討論如何改進生產工藝。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4月26日,蒙揚文在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一處生產車間檢驗產品。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4月26日,蒙揚文(中)在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一處生產車間給繡娘指導縫制技術。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4月26日,何繼良(中)在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一處民居帶領拍攝團隊為新產品的宣發進行創作。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何繼良(右三)與團隊的生產人員在廣西桂林的一處生產車間交流(1月11日攝)。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何繼良(左)在廣西桂林的工作室與直播銷售團隊的工作人員交流(1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4月25日,直播團隊的成員在位于廣西桂林的工作室內通過互聯網展示文創產品。
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4月26日,繡娘在位于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一處生產車間趕制產品。
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4月26日,繡娘在位于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一處生產車間趕制產品。
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