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由于人類的科技不夠發達,所以古人一直都認為我們的地球就是唯一的世界,認為太陽和月球都在不斷的圍繞地球轉動,在古代相信地心說的人有很多,直到哥白尼出現以后,才推翻了地心說的理論,哥白尼是波蘭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認為太陽系中心是太陽而不是地球,在1543年的時候,《De Revolutionbus Orbium Coelestium》一書中發表了他的理論,引發了一場科學革命,挑戰了長期以來對宇宙地心模式的信念,他的日心說對人類探索宇宙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哥白尼,可能人類科學要倒退幾百年,日心說徹底改變了人類看到宇宙的方式,并為現代天文學和科學探索搭建了舞臺。
不過由于哥白尼的日心說挑戰了當時的主流信仰,所以到哥白尼死前,他的著作《天體運行論》都沒有很多人知道,直到后來,他的日心說才慢慢的被人類熟知,同時他的理論也為未來的科學家,比如說伽利略、牛頓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哥白尼,或許伽利略和牛頓的成就也沒有這么高,隨著現在人類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太陽系的了解已經非常多了,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能夠知道,太陽其實就是宇宙中的一顆恒星,而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之所以會圍繞太陽轉動,是因為太陽的質量很大,按照牛頓的萬有引力來說,物體的質量越大,他的引力就越大,強大的引力能夠將周圍的物體都吸引過來。
八大行星不停的自轉和公轉能夠產生離心力,離心力和引力相互抵消,所以八大行星能夠穩定的圍繞太陽轉動,不過愛因斯坦認為,引力其實是不存在的,我們的宇宙是一張巨大的薄膜,所有的天體都依附在這張巨大的薄膜上面,質量小的天體之所以會圍繞質量大的天體運動,是因為質量大的天體將宇宙薄膜壓彎了,所以質量小的天體才會朝質量大的天體附近運動,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得出,我們的太陽誕生于50億年前的大型分子云的引力坍縮區域,這個初始的元氣可能有數光年大,并且誕生了很多恒星,由于是典型的分子云,其中成分主要是氫與一些氦,還有前幾代恒星融合的少量重元素,當這個區域在形成太陽系之前,被稱為是太陽星云。
(資料圖)
坍縮時因為角動量守恒,使它轉動的越來越快,中心集中了大部分的質量,成為比周圍環繞的盤面越來越熱的區域,收縮的星云越轉越快,它開始變得扁平,成為原行星盤,在中心的高溫區域,高密度的原恒星,行星由盤中的吸積形成,在塵埃和氣體的引力作用下,相互吸引逐漸形成越來越大的天體,隨后太陽內部發生核聚變反應,這時候太陽就誕生了,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能夠知道,太陽的質量占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99.86,剩下的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質占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0.14,從占比上我們就能夠看出太陽的質量非常大,太陽對于地球生命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太陽,那么地球也不可能誕生生命。
由于地球處于太陽系的宜居地帶,所以地球受到的太陽光熱量非常充足,這使得地球上有適宜的溫度,還有豐富的水資源和空氣,這些條件綜合在一起,使得地球成為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不過科學家經過研究得出,在太陽系早期的時候,太陽系還存在一顆恒星,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銀河系中,像太陽這樣單獨存在的恒星系其實非常少,根據科學家的觀測發現,在銀河系中大多數恒星都是雙星系統,比如說距離太陽最近的比鄰星,它就是一個三星系統,科學家認為,雙星或者是多星系統之所以會普遍存在,其實和恒星的形成機制有關系,根據現在的宇宙規律,恒星是由含有大量物質的原始星云坍縮而成的,由于這些原始星云都非常巨大,其中的物質分別也是不均勻的,因為當它們開始坍縮的時候,通常會分裂成多個密度較高的區域,從而形成兩顆或者多顆恒星。
根據這個特點,科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形成之初,太陽系應該存在兩顆恒星,只不過另一顆恒星去了哪里?現在科學家也不知道,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得出,如果太陽系誕生初期只出現了一顆恒星,那么太陽系外圍的奧爾特星云規模要比現在小很多,奧爾特星云是太陽系最外圍的一個小行星區域,其范圍非常大,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顯示,以太陽的質量來模擬的話,那么奧爾特星云的規模要比現在的規模小一倍,后來科學家在計算機中加入了另一顆恒星,最終發現計算機模擬出來的結果和現在奧爾特星云的規模是一樣大的。不過對于另一顆太陽到底去了哪里?現在科學家也沒有準確的答案。
還有的科學家認為,在早期的時候,可能有一顆恒星進入了太陽系,之后又離開了,所以才會導致奧爾特星云的規模變大,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在7萬年前,太陽系曾經遭到另一個恒星入侵,這顆恒星被稱為是舒爾茨之星,它現在屬于一個雙星系統當中,主星是一顆紅矮星,質量大約是木星的86倍,伴星是一顆褐矮星,質量大約是木星的65倍,這個雙星系統位于麒麟座,距離我們大約有20光年,根據科學家的觀測數據我們能夠知道,這顆恒星的質量只有太陽質量的0.096倍,半徑大約是太陽的十分之一,科學家之所以會注意到這顆恒星,是因為這顆恒星具有較快的徑向速度,大約是每秒82.4公里。
而且運動方向正在遠離我們,科學家經過對時間的追溯發現,曾經在某一時間點,這顆恒星闖入過太陽系,并且距離非常近,最終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出了這顆恒星大約在7萬年前,曾經闖入過太陽系,當時它和太陽最近的距離只有0.82光年,這說明這顆恒星當時已經進入了太陽系內部,科學家認為,這顆恒星進入太陽系之后,一定導致太陽系內部行星和小行星發生混亂,雖然這顆恒星的質量相比于太陽來說很小,但是它和行星相比,質量還是很大的,質量越大的天體它的引力就越強大,當它靠近太陽系邊緣時,奧爾特星云中的小行星就會出現異常,很多小行星會脫離原來的軌道,然后到處亂飛。
當時一定有很多小行星撞擊了其它的行星,小行星撞擊行星產生的威力非常巨大,尤其是對地球這樣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來說,曾經在65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導致地球上百分之90的生物都滅絕了,當時地球上的霸主還是恐龍,恐龍在地球上統治了1.6億年,如果不是小行星的撞擊,可能恐龍到現在還活著,恐龍滅絕之后人類才開始出現,如果恐龍沒有滅絕,那么人類或許也不會出現,這么多年來,地球之所以只有一次被巨大的小行星撞擊過之外,主要是因為木星的存在,科學家將木星稱為是地球的保護神,由于木星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大,而它還處于地球的外圍,所以很多經過木星的小行星都會被木星的引力所捕捉。
這會導致這些小行星要么成為木星的衛星,要么直接撞擊到木星上面,如果沒有木星的存在,那么地球被小行星撞擊的概率會非常大,這會導致地球也無法長久的誕生生命,不過從目前科學家的分析來說,地球近期是不會有小行星撞擊的可能性,如果說太陽系的另一顆恒星并不是舒爾茨之星,那么它有可能就是HD162826,科學家推測,在太陽下誕生初期,形成了兩顆大小類似的恒星,不過在形成不久之后,這顆恒星就因為外力的擾動和太陽分道揚鑣了,經過科學家多年來的研究發現,這顆名為HD 162826的恒星,它目前處于武仙座,距離我們大約有110光年,其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17倍,半徑大約是太陽的1.32倍。
根據科學家的觀測數據表面,這顆恒星誕生時間大約是46億年,這和太陽的年齡正好相符合,更重要的是,光譜分析結果顯示,它的化學成分和太陽幾乎一樣,甚至稀有元素都一模一樣,這樣很多科學家懷疑,這顆恒星可能就是太陽失散多年的兄弟,不過目前科學家還不能夠確定,畢竟這顆恒星距離我們如此遙遠,我們根本無法近距離的對它進行研究,所以還不能夠確定它就是另一顆恒星,在宇宙中,恒星和行星的數量多的數不過來,拿我們的銀河系來說,在銀河系當中就存在大約1000億-4000億顆恒星,400億到1000億顆行星,如此多的恒星和行星,不可能只有地球這顆行星誕生了生命,而且在50億年前,和太陽一樣誕生的恒星一定有很多。
現在人類對宇宙的了解還不是很多,畢竟人類文明從開始到現在也就短短幾千年的時間,人類現在對太陽系的了解都不是很多,不過小編認為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從人類誕生以后就開始不斷的研究世界的奧秘,人類能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走出地球探索宇宙,這說明人類科技發展的速度很快,未來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人類一定能夠解開宇宙中更多的奧秘,到時候或許我們能夠找到那顆消失的恒星,小編希望人類能夠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能夠讓人類文明長久的在宇宙中發展下去,對此,大家有什么想說嗎?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