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餐飲浪費不是有面子而是丟面子

            民以食為天,我國自古以農業立國,一向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食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既需要耕作者付出辛勤的汗水,也是土地、水、燃料、化肥等許多寶貴資源的凝結。

            近年來,隨著“光盤行動”等措施的開展,“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但仍然存在:一些菜肴只吃了幾口就被倒掉,有的菜肴甚至原封未動,食堂的泔水桶里時不時地就會出現完整的饅頭……

            還有一種怪現象,有些人平時往往比較重視節約,但請客時,唯恐菜肴不夠豐盛,經常三五個人也要點滿一大桌,明明吃不下去這么多,為了顯示熱情好客,故意多點菜,仿佛不如此就不夠有面子。一頓飯吃下來,真正吃的其實并不多,很多菜不過是個擺設。有的地方甚至有這樣的風俗,客人如果把桌上的菜全吃光了,主人就會感到沒面子。

            重視人情、親情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而聚餐是增進感情、密切人際關系的一種方式,但因此帶來的餐飲浪費也是很驚人的。

            浪費食物既是對勞動最大的不尊重,也是在浪費土地、浪費水、浪費燃料、浪費化肥。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偏低;水資源也是極為緊缺;石油等能源更是非常緊張。資源稟賦不優的事實決定了我們是浪費不起的。

            浪費食物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但一些人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他們看來,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插隊、在公共場所抽煙等才算是不文明行為,倒點兒剩飯剩菜有什么關系呢?他們有的說“我自己買的食品,我有權處置”,有的說“吃剩飯剩菜不健康”,有的說“不好吃就應該倒掉”……但一個文明的人絕不會為了面子而故意多點菜,只會理性地根據實際需要下單。點了一桌子菜最后卻不吃完而浪費掉,這不是有面子,而是丟面子。

            古人曾說:“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一個人在飯桌上的表現也能體現修養和風度,我們應該牢固樹立“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觀念,以實際行動推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的普及。

            張 賀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餐飲浪費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