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時加班與體面勞動、舒心工作、全面發展不相符,與國家提倡的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也脫節。希望‘兩高’像重視治理欠薪一樣,重視解決超時加班問題。”3月10日上午,在全國政協總工會界別討論“兩高”工作報告的小組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研究室主任呂國泉的這番呼吁引發現場熱議。呂國泉委員指出,目前,加班現象在某些行業甚至普遍制度化和嚴重超時化,涉及人群廣泛,對勞動者身心健康不利,應當引起足夠關注。
《勞動法》第三十六條規定,我國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時的,每日不得超過3小時,且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正如有全國政協委員感慨的,8小時工作制來之不易,而且隨著社會進步,應該給勞動者更多關愛,讓勞動者的身心能夠進一步舒展。然而,一些企事業單位對勞動者工作和休息時間仍然沒能做到合理分配。
工作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緊急的、突發性任務,比如疫情防控期間,不少防疫物資生產單位加班加點,為的是盡快滿足社會需求,這樣的加班能夠得到員工的理解。社會真正反對的是無節制加班,是把加班當成常態,嚴重擠占勞動者休息時間,使勞動者身心處于疲憊狀態、透支狀態,剝奪勞動者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像有些企業宣揚的“996工作制”,既嚴重違反《勞動法》,更是背離奮斗精神。
如今的超時加班,不少是以“隱形”的方式出現,很難精確計算勞動者的工作。自從有了智能手機,有了工作微信群,很多人的上下班時間就變得模糊。有的企業要求員工24小時在微信群待命,漏接信息或不及時回復就算違規,甚至會遭到開除。這種情況下,雖然員工實際工作時間也許沒有超過8小時,但時刻待命、日夜不分的工作狀態,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特別是在新興的互聯網行業,員工超時加班的問題一直沒能得到徹底解決。而且,為了鼓動員工無節制加班,有的互聯網公司還精心炮制并灌輸給員工一套“加班光榮”的價值觀。超時加班傷害了員工的身心健康,但是倍覺疲勞的員工卻由于勢單力薄,無力改變。特別是當一些企業由于利益需要,歪曲奮斗和幸福的意義,讓員工發聲維權變得更為不易。
鑒于互聯網所處的生態位,超時加班以及與之相配合的扭曲的加班文化也在逐漸向全社會擴散。“996”是一個生態惡化的結果,社會不能指望靠個別企業自凈能力去解決,而是要在司法執法層面上采取措施,擴大勞動監察隊伍,加大執法力度,提高企業的違法成本,
時代永遠都需要老黃牛精神,強調奮斗、弘揚奉獻精神絕不等同于無節制的加班。正如呂國泉委員所說,“高質量發展是一場耐力賽,勞動者的身心健康不僅是這場比賽的推動力,也應是衡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當前,必須給超時加班劃一條紅線,遏制超時加班現象進一步擴散,保障勞動者權益,不讓勞動者陷入無休止的加班海洋中。
東原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