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貨真價實的紫砂壺,必須以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的紫砂泥作為原料制成。目前,因礦產資源部門對紫砂礦的品類和價值還未作出明確定性,導致紫砂礦石這種特別稀缺資源在法律保護上長期存在漏洞。
日前,由宜興市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全國首例非法開采紫砂礦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一審判決,兩被告人犯非法采礦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后,又被判決承擔地質環境治理的設計、修復等費用38.68萬元。
在案件辦理中,為了解決紫砂礦價格認定困境,檢察機關推動成立了國內首個紫砂礦價格認定專家庫,在辦案之余真正為紫砂礦司法保護工作,起到了開創性作用。
2020年3月15日凌晨,宜興市丁蜀鎮礦管辦工作人員在檢查時發現,竟然有人在一家浴室的浴池里,打了個五六十米深的礦洞,私自搭建礦井盜采紫砂礦。被告人佘某某被當場查獲。同日中午,同案被告人江某也被公安機關抓獲。經審查,佘某某、江某等人在未取得采礦許可證的情況下,短短一個多月就非法開采紫砂陶用粘土巖礦(俗稱陶土礦)65.88噸。
人贓并獲,被告人均如實供述,但案件卻在之后無法順利進入刑事程序。原來,如果按照普通礦石的價值計算,近66噸紫砂礦根本無法達到非法采礦10萬元的構罪門檻。如何才能準確認定紫砂礦的價格?不同種類紫砂礦價格不一、國家無統一質量分類標準,價格又該如何認定?
幾經思索,接受司法委托的宜興市價格認定中心把目光放到了市場詢價上,但由于宜興還未形成成熟規范的紫砂陶土礦交易市場,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導致價格認定部門進行詢價時,出現了從業人員給出的估價與實際價值明顯不符的問題。
面對紫砂礦市場詢價難題,宜興市檢察院提前介入,多次牽頭與公安機關、價格認定部門、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進行會商,最終一致決定由市場監管部門、當地鄉鎮政府嚴格甄選部分有正規經營資質、口碑好、有社會責任心的從業者進行市場詢價,得出較為符合市場實際的價格。
經過認定,涉案紫砂礦價值達13.4萬元,也正是根據該結果,宜興市檢察院認定兩名犯罪嫌疑人構成非法采礦罪。
“光定罪還不夠,非法采礦行為不僅破壞地質環境,下挖深井形成的采空區還會給周邊居民造成公共安全隱患,修復工作迫在眉睫。”據承辦檢察官介紹,為此,宜興市檢察院刑事檢察部門聯動公益訴訟部門積極履職,推動相關部門組織地質專家勘測礦坑,評估地質環境破壞程度,共同商討確定修復方案、評估修復費用,并依法向蘇州市姑蘇區人民法院太湖流域環境資源法庭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2021年3月22日,蘇州市姑蘇區法院作出一審宣判,以被告人佘某某、江某犯非法采礦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和7個月,并處罰金1萬元,同時判決兩被告人承擔緊急處置費用6.68萬余元、地質環境治理設計費10萬元,并在環境治理費22萬余元范圍內、在3個月內完成環境治理修復。法庭還判決兩被告人就其非法采礦造成生態破壞行為,在當地媒體登報道歉。
《法治日報》記者了解到,宜興市檢察院在該案辦理中秉持著“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理念,在調研中發現除宜興外,安徽、山東、廣州、浙江等多地均存在類似的紫砂礦價格認定困境,以至于很多盜采紫砂礦行為,都因價格認定問題而無法進入刑事程序。
2020年11月,宜興市檢察院積極牽頭相關職能部門組成國內首個紫砂礦價格認定專家庫,江蘇省價格認定局、無錫市價格認定中心對紫砂礦價格認定專家庫表示認可并備案。自此,紫砂礦的價格有了科學可靠的認定依據,不僅有效解決了涉案紫砂礦價格認定難題,更為今后辦理同類型案件、打擊非法盜采紫砂礦行為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 本報記者 丁國鋒
□ 本報通訊員 孫艷麗 裴潔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