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縣以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為抓手,把縣綜治中心打造成服務群眾的“平安超市”,運行7個多月來,成功調解處理矛盾糾紛7000多件,回訪群眾滿意率95.14%,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基本解決在縣域”。
群眾煩心事“一站式”調解
“他情緒激動,揚言要制造極端事件,必須趕快調處!”6月15日,浠水縣綜治中心大屏響起滴滴聲,蘭溪鎮綜治中心上傳一條信息:該鎮戴家洲村村民陳文林的兩條小船,被有關部門查扣,他認為執法不公。村網格員摸排上報后,鎮綜治中心約訪勸說未果。中心負責人樂麗玲摸清情況,迅速請來縣交通運輸局執法人員、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和公職律師,視頻約訪陳文林。
“小船雖然不采砂,但輔助運輸人和采砂設備,就是從事營業性水路運輸活動。補辦船只檢驗合格證,就能拿回自己的船舶。”縣交通運輸局地方海事處法制股負責人張鶴飛說明政策。
“經過他們調解之后,知道每條船都要有自己獨立的隨船證明文書,不能大小船捆綁在一起。這是商務船舶,要辦正規手續。”陳文林表示服氣,在息訪承諾書上簽字。
去年12月,浠水縣綜治中心整合網格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訴訟服務中心、群眾工作中心等服務窗口,在新建的1900平方米大樓實體化運行,各類調解組織和相關縣直部門,采取常態化入駐、定期入駐、隨時入駐等方式辦公,合力打造有效整治資源、多方調處矛盾的“平安超市”。
“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浠水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劉海波說,在“平安超市”,群眾是“顧客”,窗口工作人員是“導購員”,相關部門是“供應商” ,綜治中心主任是“超市負責人”,形成一個工作閉環:群眾來訪有人接待,矛盾有人排查,糾紛有人調處,任務有人承辦。
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如果我們調解不力,極易釀成群體性事件。”浠水縣綜治中心醫療糾紛首席調解員馮繼剛說。
在醫院治療時,患者吞咽硬食物,致呼吸不暢、心跳驟停,搶救無效死亡。醫患兩方各執一詞,死者親屬情緒失控……7月5日,浠水縣一起醫療糾紛一觸即發,縣綜治中心迅速派馮繼剛前往。
糾紛現場劍拔弩張,死者家屬認為醫院診療過程中存在過錯,索賠80萬元。這家醫院認為沒有過錯,拒絕賠償。經過馮繼剛的勸說,雙方同意接受調解。連夜,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從醫學專家庫中,隨機抽取3位專家。醫學專家組核實醫方診療過程,提出調解建議。醫院同意一次性補償9萬元。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并由法院司法確認。
馮繼剛說,相比訴訟、行政調解等方式,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的優勢是時間短,程序簡單,醫患雙方不需承擔費用,患者家屬一方也能盡快拿到應有的補償,達到案結事了。馮繼剛所在的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今年已受理32件醫療糾紛案件,調解成功率97%,有效避免群體性事件14起。
如今,浠水縣綜治中心已入駐醫調委、交調委、家調委、校調委等5個行業調解組織入駐??h委政法委基層社會治理股股長彭曾欣說,針對不同性質、不同類別的矛盾糾紛,縣綜治中心安排不同行業調解組織調處,達成調解意向后,雙方簽訂調解協議書,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協議法律效力,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利華 通訊員 方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