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玉米、高粱、稻谷等農作物的秸稈多用作柴火做飯,抑或是就地焚燒,對空氣質量和環境衛生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近年來,長寧縣積極探索秸稈回收再利用,減少污染,增加農民收入,真正實現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美好愿景。
8月3日,在長寧縣井江鎮高硐村2組公路邊,66歲的村民黃坤侖將放倒的玉米秸稈裝上三輪車,準備拉往回收企業。
“如今秸稈有用處了,空氣也清新了,還能產生效益,真是一舉多得。”黃坤侖介紹說,以前將秸稈曬干后拿來煮飯,后來路通了,有了電、天然氣后,秸稈就漸漸沒人要了,基本上都在地里燒了。近年來,村里通過“大喇叭”宣傳秸稈禁燒,還通過村民小組會議、農民夜校等幫助村民算好秸稈綜合利用的成本賬、增收賬和生態賬。
過磅除皮、算賬領錢……黃坤侖和其他農戶一樣,將秸稈運到長寧縣牧源家庭牧場,現場就獲得了收益。
“我們將本地的玉米秸稈、稻草秸稈和酒糟混合成飼料來喂肉牛,牛肯吃,對肉質的改良效果也好。”四川省“優秀職業農民”、長寧縣牧源家庭牧場負責人鄭宇表示,目前農場存欄肉牛200余頭,預計在年底可以全部出欄,按目前的行情銷售額達520萬元,純利潤在80萬元左右。據了解,牧源家庭牧場已收購了300余噸玉米秸稈,預計今年能夠收到500噸左右。這樣既解決了老百姓的秸稈處理難問題,也解決了農場喂料問題。
這只是該鎮秸稈綜合利用的一個縮影。為有效解決秸稈亂堆亂放,防止秸稈露天焚燒,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井江鎮實施秸稈禁燒網格化管理,積極構建“組有堆放點,村有收貯站,鎮有收貯中心”的收儲體系,實現了鎮內全域集中處理,有效解決了秸稈亂堆亂放和肆意焚燒問題。同時,該鎮動員農戶與養殖場合作,采取青貯、黃貯等方式飼料化處理秸稈,以水稻、玉米秸稈作為竹蓀等食用菌生長覆料,食用菌長成采摘后,秸稈就地腐化作為有機肥直接還田,形成“秸稈-食用菌-有機肥”的生態循環利用。
“我們改變思路由禁轉疏,多措并舉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該鎮黨委書記龔純杰表示,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井江鎮著眼“把實事辦實、將好事做好”,扎實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以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不斷深化基層治理,建設美麗的新井江。
長寧縣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加大對井江鎮等地秸稈綜合利用成效的宣傳,堅持“疏堵結合”原則,進一步加大秸稈綜合利用政策、科技支撐等體系建設力度,將以農作物秸稈就地覆蓋還田肥料化、家庭炊事能源化、喂養牲畜飼料化利用為主,種植食用菌基料化、編制工藝原料化利用為輔,不斷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堅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鵬春 周奕璟 特約通訊員 宋成均 )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