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杭州市政府民生實事任務之一,杭州今年計劃實施改造200個老舊小區。截至10月底,已有201個老舊小區實現完工,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今年以來,杭州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持續發力,并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回應百姓呼聲,在綜合改一次、補足配套功能、強化居民主體等基礎上,融入未來社區、連片改造理念,推動片區資源統籌配置、多元主體參與改造,努力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民心工程。
“蝶變”后的老舊小區帶給我們哪些驚喜?11月16日,記者跟隨杭州市建委工作人員走訪了部分老舊小區小區,發現改造不僅于環境的改變,還有養老、托幼等配套服務也在大提升。
道路敞亮了
還設置了文化空間
環境的改變,是居民對老舊小區改造成果最直接的體會。“住得舒心多了!”走進上城區筧橋街道省農科院西區,在這里住了近20年的徐阿姨就向記者豎起大拇指。
省農科院社區曾是單位的福利房,沒有物業,平時都靠社區代管,屋頂漏水、小區停車等難題困擾居民多時。去年,省農科院東、西區被納入市級老舊小區改造三年行動計劃內,18幢房屋、696戶居戶受益。
如今,改造工作全部完成,這個“高齡”小區煥發新生。
原先違章搭建,把小區道路擠得滿滿當當的鐵皮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消防車能夠自由進出的寬敞大道;破舊雨棚、亂糟糟的保籠也整體煥新,改裝成整齊劃一的新雨棚和平面保籠;大門入口處,設置了非機動車充電樁,方便電動車停放和充電。
尤為特別的是,小區里還有了文化空間,轉角的口袋公園里,豎著社區光榮榜,圍墻上的繪畫文字,則在講述農耕歷史故事。“我們結合省農科院百年歷史,打造‘時光印記、社區光榮榜、農耕變遷’等宅間文化主題微公園及運動健身空間,讓居民生活更舒適。”省農科院社區黨總支書記徐曉東說。
環境的改變,還有“加梯”上的突破。
西湖區嘉禾花苑已實現了加裝電梯全覆蓋,“我們小區租戶較多,所以電梯采用刷卡乘坐的方式。”杭州市古蕩鎮股份經濟合作社董事黨委委員張加慶介紹,每張卡對應的樓層和住戶都是固定的,“不僅有利于電梯的維護,也加強了對外來人口的管理。”
記者從杭州市特種設備應急處置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杭州全市域老舊小區已加裝電梯2899部,給小區居民帶去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
民生綜合體開張
配套服務水平大提升
環境變化是“面子”,服務提升的“里子”工程,在今年的老舊小區改造完工項目中,成效特別明顯。
西湖區嘉禾花苑西側,就添置了一處民生綜合體位,相當于打造了一個服務“集市”,輻射周邊5個社區的老舊小區,近6萬人受益。
該綜合體共6層約7500平方米,一樓和二樓是綜合性民生服務空間,老年食堂、舞蹈室、閱覽書房、幼兒活動室等一應俱全;三樓是五星級日間照料中心。
其中一樓的“暖蜂驛站”,特別受歡迎。暖蜂驛站,即志愿者服務站,從周一到周五都有不同的服務項目,修傘、修鞋、義診、理發、縫補等等,都是老舊小區居民最需要的項目。
“東西壞了,年輕人都是一扔了事,我們還是習慣縫縫補補再用。”16日上午,家住嘉禾華苑小區王阿姨就帶著舊褲子來暖蜂驛站縫補,“這里方便,關鍵是手藝不錯。”
類似的民生綜合體,已在杭城遍地開花。上城區紅梅社區中心位置,一座集社區服務、老年康養、商業便民服務、文化活動于一體的社區未來鄰里中心,構建起“遠親不如近鄰”未來鄰里場景。
拱墅區德勝東村小區大門口,一個功能齊全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也于今年4月開門迎客,與小區內的兒童活動中心一起,提高和完善了小區各項配套服務功能,得到德勝東村小區居民的交口稱贊。
記者了解到,通過利用碎片化土地、整合存量房源、統籌片區資源等方式,杭州市通過老舊小區改造持續推動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提升。2019年至今,共累計新增養老托幼、文化活動、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約10.1萬平方米。(記者 吳佳妮 通訊員 夏冰潔 尹喆 張加慶)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