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創新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要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醫學相結合、相促進,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2023年4月16日,在西安舉行的第十屆中西醫結合血管病學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運、陳香美、吳以嶺教授,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艾力克·皮特森(Eric D Peterson)教授等國內外權威中西醫專家齊聚大會,圍繞中醫藥重大理論原創——脈絡學說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的最新進展和科研成果展開深入學術交流,一致認為微循環障礙是心腦血管病發生和加重的核心機制,防治心腦血管病就要解決微血管病變難題。
國內外權威中西醫專家齊聚大會,共同探討血管病變防治新成果
在開幕式上,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香美院士致辭時指出,吳以嶺院士團隊完成的“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研究,用循證醫學證據證實中醫藥治療慢病的療效,用基礎研究現代科學的方法去闡釋為什么有效,為慢病防治提供了中西醫結合方案,得到了國內外醫學界的公認,對減少我國衛生經濟壓力和減輕家庭社會負擔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陳香美院士在開幕式上致辭
在大會主旨報告環節,艾力克·皮特森(Eric D Peterson)教授強調,通心絡膠囊是一種復方中藥,既往開展了很多動物實驗、體外實驗、臨床試驗,證明了該藥在急性心肌梗死方面的療效,可以減輕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的心肌無復流、再灌注損傷,縮小心梗面積。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躍進教授主持完成的“通心絡膠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護3797例循證研究”是一個高標準的隨機、對照、雙盲、多中心臨床試驗,設計過程非常嚴謹,結果證實通心絡是一個非常安全有效的藥物,可顯著改善中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尤其是減少心源性死亡和嚴重并發癥方面效果顯著。該研究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期待通心絡研究能推廣到世界其他國家和人群。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艾力克·皮特森教授在會上作主旨報告
微血管病變是心腦血管病發生發展的關鍵因素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21》顯示,目前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于持續上升階段,心腦血管病的患病人數約為3.3億,致殘率和致死率長期居高不下,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負擔。
研究發現,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腦梗死、糖尿病腎病等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的發病機制都是微血管損傷,同時微血管病變是全身系統性病變,在心腦糖腎這類重大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目前臨床療效難以提高的關鍵因素,也是國際醫學界臨床治療的難題。
吳以嶺院士在會上作題為《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的學術報告
面對微血管病變這一難題,吳以嶺院士帶領科研團隊依托兩項國家“973項目”,完成了“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研究,從微血管角度闡述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有效治療途徑。該研究分別從理論、機制、臨床三個方面獲得重大突破,曾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是該年度醫藥衛生領域唯一的一項一等獎。
首次系統構建脈絡學說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屬重大理論原創
圍繞微血管病變這個國際性難題,結合心、腦、糖這些重大疾病,吳以嶺院士團隊在中醫學術理論上做出了重大的創新。吳院士團隊溯源探流,依托兩個“973項目”系統構建了脈絡學說,指出脈絡是從血脈分支而出,運行血液,滲灌濡養全身的網絡系統,包括了小血管、微血管、微循環;并提出脈絡學說的核心內容——營衛理論: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衛不通、血凝不流,血脈相傳、壅塞不通,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揭示了脈絡病變的發生發展規律和治療原則。運用營衛理論分析2000多年來治療血管病變的2487首方劑,其組方完全符合調營衛氣血的用藥規律,創新中藥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的組方就體現了這一學術思想。
吳院士團隊圍繞微血管病變是心腦血管病臨床療效難以提高的關鍵,也是難以突破的國際性難題,同時結合脈絡與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的同一性,提出“孫絡-微血管”是中西醫研究微血管病變的理論結合點和治療突破口。“973項目”專家組驗收評價意見認為:“脈絡學說營衛理論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屬于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原創成果。”
通絡保護微血管是治療心腦(糖)腎臨床重大疾病共性機制
中醫脈絡學說首次提出營氣與血管內皮、衛氣與外膜及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相關性,較目前主要從血管內皮研究更全面深刻地闡明了血管病變“由外至內”和“由內至外”發病規律,首次揭示“孫絡-微血管”復雜網絡病變規律及通絡干預效應。
吳以嶺院士指出,“我們十多個課題組從2005年開始研究,對3.3萬多條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揭示了微血管病變是一個包括微血管內皮細胞為核心和啟動因素,血液成分、神經體液調節共同參與,心、腦、腎這些臟器細胞結構功能損傷的多維時空、動態演變的復雜網絡病變規律。”
實驗證實,通絡改善微血管血流灌注是治療心、腦、(糖)腎重大疾病共性機制。因為保護了微血管,就改善了心、腦、腎的微循環的組織血流灌注,保護組織細胞,改善臟器功能,從而減輕臨床病情。
吳以嶺院士說:“我們圍繞三個通絡治療心血管病的中成藥——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開展了大量研究。通心絡膠囊可保護缺血心肌微血管,保護心肌灌注單元和心肌細胞,保護腦缺血區微血管,保護血腦屏障,保護神經細胞,治療缺血性心腦血管病;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律失常,也能改善心肌微循環灌注,保護缺血性心肌微血管;芪藶強心膠囊是治療慢性心衰的藥物,同樣可以保護缺血心肌微血管,保護心肌細胞,抑制心室重構,改善心功能。”
國家“973”計劃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
循證研究證實通絡藥物可解決國際醫學界臨床重大難題
吳院士團隊采取完全符合國際標準的隨機、雙盲、多中心、安慰劑平行對照的臨床循證醫學對通絡藥物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和芪藶強心膠囊開展了一系列研究。
張運院士在會上作題為《通心絡抗動脈粥樣硬化新機制》的學術報告
結果證實,通心絡膠囊不僅可以穩定易損斑塊,減少血管事件發生率;而且可以顯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達20%,可以顯著縮小心肌梗死面積,改善心功能,發揮上述療效的關鍵機制就是保護心梗缺血區微血管,改善缺血區微血管血流。因此,該藥被列入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發布的《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中華醫學會發布的《冠狀動脈微血管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冠狀動脈痙攣綜合征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以及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圍手術期心肌損傷中醫診療專家共識》等專家共識。
關于心律失常的研究證實,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室性早搏的總有效率優于美西律;治療陣發性房顫的療效與普羅帕酮相當;對于緩慢性心律失常也有顯著療效;治療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循證研究證實可減少室性早搏的同時改善心功能,為這一臨床難題提供新的治療藥物;參松養心膠囊治療竇性心動過緩伴室性早搏循證研究證實在減少室早的同時提高心室率,填補了快慢兼治、整合調律藥物治療空白。該藥的作用機制也與保護心臟微血管有關。參松養心膠囊被列入中華醫學會、國家衛健委頒發的《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心房顫動:目前的認識和治療建議》《心律失常合理用藥指南》及“十三五”規劃教材《內科學》。
關于心力衰竭的研究證實,芪藶強心膠囊可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數,增加心衰患者6min步行距離,減少復合終點事件發生率,在西醫國際標準化治療基礎上明顯提高臨床療效16%,其機制也是保護心臟微血管。《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編輯部評論:“讓衰竭的心臟更加強勁——中國傳統醫學給我們的啟示”,而且這一研究被評為該雜志年度學術亮點;《自然》心血管分冊給予肯定性評述,《新英格蘭雜志》副主編安東尼教授評價:芪藶強心臨床研究取得了非常鼓舞人心的結果。也正因為如此,該藥被列入中華醫學會《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中國擴張型心肌病診斷和治療指南》。
創立了“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
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應用研究傳承中醫血脈理論的論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堅持以中醫為主體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原則,系統整理歷代醫家關于血脈及脈絡理論的相關論述,厘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結合臨床實踐及現代多學科知識對其科學內涵加以詮釋,提出新的理論假說,以“源于臨床、基礎研究、指導臨床”和“整體設計、分部求證、系統整合、突出創新”為指導思想,發揮氣血相關的脈絡學說理論特色,圍繞血管病變的共性病變環節和微血管損傷的共性發病機制,闡明了血管病變的病理演變和通絡藥物干預的效應規律,通過數據匯總分析將假說上升為理論,建立了對血管病變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脈絡學說,提高了血管病變,尤其是微血管病變的治療水平。據悉,每年有數千萬患者因為服用這些藥物而受益,社會效益明顯。
圍繞“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國家“973”計劃專家組稱:“本研究創立了‘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中醫傳統理論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產生重大原創成果,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示范。”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脈絡學說的系統構建在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了中醫藥和西醫藥的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成為中醫藥現代化的典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