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百家 > 正文

            “拼命大姐”張月英:從5只豬仔到規模養殖場

            【人物名片】

            姓名:張月英

            脫貧時間:2017年脫貧

            張月英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白集鎮尹莊行政村村民,2000年開始,她的親人因病相繼去世,家庭特別困難,生活無望,屬于迫切需要政府幫扶的那類“釘子貧困戶”。駐村工作隊了解情況后,多次前去張月英的家中,不僅關心她的生活起居,還積極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她重新建立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同時,還根據張月英的實際情況,出資購買了5個種豬崽,幫助張月英開辦家庭養殖場。2017年,張月英正式脫貧。2019年,養殖場開始盈利,一年賺了五萬元。目前,養殖場已經有了11頭豬和24只羊。

            小康故事:從5只豬仔到規模養殖場

            現在的張月英家里僅有三口人,多年前親人因病相繼去世對她的打擊太大了,生活沒有了希望和信心。

            回想起當年的往事,張月英用手不斷擦拭眼角的淚水,“那些年,我的丈夫、兒子相繼去世,家里特別的困難,要吃的沒吃的,家里房子還漏水。在政府的幫助下,勉強能生活。”

            扶貧工作隊一直堅持“扶貧先扶志,幫勤不幫懶”,標本兼治地徹底促使全村村民從一開始的前來伸手要幫扶,變成了自己主動想辦法脫貧致富,喚起了全村人改變生存面貌的高漲熱情。

            “2016年,精準扶貧開始了,政府也給我了很多幫助。一次,他們來幫扶我,我告訴他們,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不能一直靠政府救濟,我想搞養殖,他們就出資給我購買了5個種豬崽。”

            從這個5個豬仔開始,張月英開始不斷地養殖盈利,用換來的錢繼續擴大養殖規模,不僅養了豬,又開始養起了羊,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進入了家庭經濟的良性循環。

            2017年張月英正式脫貧。“今年,王書記又給我無息貸款四萬元,我買了粉碎機打飼料,養殖場慢慢也成了規模。”張月英說,“2019年,養殖場開始盈利了,一年我賺了五萬元,我現在的養殖場已經有了11頭豬和24只羊。”

            生活好了,她還總想怎么去幫助別人,別人需要了解養殖技術,她都是熱心幫助。今年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后,張月英帶頭捐款200元,匯聚了一大批自動自發的村民主動捐款助力防疫防控。在張月英的張羅下,尹莊村共捐款4萬多元,成為整個白集鎮捐款第一名的行政村。

            【樸素愿望】

            “國家有難,我盡自己的微薄之力也是應該的。幾年的幫扶,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日子也有盼頭了。接下來。我想把我的養殖場繼續做大,形成規模。掙了錢,我要帶著我的小孫女去北京,讓她看看外面的世界,培養她好好學習,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再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一家都不能忘了黨的恩情。”想到未來,張月英充滿了希望。

            說到村里的變化,張月英又打開了話匣子,“原來,村里雨天都是泥,晴天都是土,村民一到晚上就躺到床上休息,外面太黑了,路又不好,沒有事大家都不出門。這些年,路修好了,燈修亮了,村里還修建小廣場,吃了飯,村民相約到廣場跳舞,大家生活的熱情都高漲了起來。”

            據了解,目前,全村5.2公里主干道全部修建成4.5米寬水泥路,實現戶戶通,安裝了200盞太陽能路燈,全村主要路口安裝了視頻監控,全體村民用上了放心水,建設了2000多平米的文化廣場,配置了燈箱式宣傳展板和健身器材,為群眾健身和休閑提供了場所。爭取資金103萬元為尹莊小學建成了新教學樓,全面修繕了村室,配備了空調、電腦、打印機等辦公用品。今年又投入300萬元建設4.9公里村組道路,投入29萬元修建1700平方米兩個村民健身活動廣場,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提升。

            【心里話】

            “生活越來越好,還有這么多人幫助我,我要靠自己的雙手好好活著,活出精彩!我也想告訴大家,生活沒有過不去的坎,遇見困難不能僅僅依靠別人的幫助,要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堅定信心。國家強大了,我相信只要對生活充滿希望,大家就一定能富起來,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張月英說。(映象網記者 王韶卿/文 阮海峰/圖)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拼命大姐”張月英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