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層面,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迅速崛起在攪動整個金融行業的發展,各家銀行都在尋找應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對策,但微觀層面看,這種沖擊對于每一個銀行的影響卻又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大型的國有商業銀行依托于自身龐大的業務體量,抵抗沖擊的能力較強,但這并不代表國有大銀行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置若罔聞,下面是筆者梳理的最近四大國有銀行半年有關于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戰略布局。
關鍵詞:銀行變商城
2014年年初,工行“融e購”商城正式上線,工行的電子商務平臺集網上購物、投資理財、網絡融資、消費信貸等功能于一體。在電商平臺領域建行的“善融商務”、農行“E商管家”、中國銀行“中銀易商”都在運營或者籌建過程中,銀行也玩起了跨界,變身電商平臺,玩的不亦樂乎!
關鍵詞:繞不開的支付
關于支付,理論上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個部分,線上支付在以支付寶、財付通等為首第三方支付平臺握有一定的優勢,而2014年年初工商銀行推出了自己的快捷支付品牌“工銀e支付”,主打小額線上支付交易,涵蓋了移動端和傳統的PC端,大有反擊互聯網企業的勢頭。2014年3月21日,建設銀行推出跨境移動支付產品龍卡電子錢包業務,將支付的戰場延伸到海外。而中國銀行開發的中銀小掌柜mPOS,將移動終端和線上APP有機結合起來,打造新一代移動支付平臺。此外,中國銀行在二維碼支付方面也有所動作,積極適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銀行版的“寶”類產品
2014年上半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推出寶類產品的主要有工商銀行工銀瑞信基金的薪金寶和中國銀行與中銀基金合作的活期寶。其它兩家大行并沒有專門的類余額寶產品,相對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高漲熱情,國有大行興趣一般。
關鍵詞:“特殊”服務
工商銀行針對中小企業開發的線上貸款業務平臺網貸通,使小微企業通過互聯網就能完成貸款的申請、提款和還款,在互聯網金融B2B的領域開拓新的業務領域。中國銀行做起了簽證申請業務,開發了中銀簽證通,只要客戶通過“中國銀行信用卡”微信公眾賬號在線提交申請,即可辦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德國、等20余個國家的簽證手續。
關鍵詞:手機銀行、微信銀行
如今出來混江湖,如果不跟手機和微信扯上點關系恐怕情面上都過不去,如今這兩樣都成了四大銀行的標配,功能和業務模式也基本相同,基本能夠滿足客戶簡單的金融需求如賬戶查詢、小額交易、轉賬匯款等,同時還會展示一些理財產品、財經資訊和功能介紹等。
通過上面的案例,我們能夠看到互聯網金融對于中國傳統銀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總體來說,筆者分析主要變化有一下幾個方面:
在戰略層面,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首的中國銀行業對于互聯網金融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對于新技術新應用反應更加的及時,包括微信銀行等在內的新技術手段都快速的應用到了銀行服務方面,可以說現在的銀行業更加具有互聯網思維了;戰略層面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更加注重創新,互聯網金融的精髓就是創新,可以說在互聯網金融刺激下產生了一定的“鯰魚效應”,四大銀行對于創新更加重視,許多新的服務形態和形式出現;戰略層面的第三個表現就是互聯網金融促進銀行回歸以人為本的服務本質,互聯網金融以星火燎原之勢發展,關鍵的因素就是發展以人為本的互聯網金融,這促使銀行反思發展路徑問題。
在戰術層面:一是更加注重平臺化建設,互聯網金融發展讓四大銀行更加冷靜客觀的看待自身的優勢,購物商城成為四大行的標配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從交易規模看四大行的商城確實還很弱小,但這樣的一個平臺整合了銀行上下游的客戶資源,延伸了銀行服務的邊際,同時培養了客戶使用各自支付工具的習慣,對于銀行的平臺化建設意義長遠。
其次,重視支付功能的發展,通過上面的案例我們也看到了銀行在支付領域的布局最多,原因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對于銀行的沖擊最大,余額理財、眾籌、P2P雖然業務形態上有所創新,但在業務規模上很難對大型商業銀行產生巨大沖擊,最多也就是傳統銀行業務的有益補充,而第三方支付卻在極大的推動資金的搬遷,嚴重影響銀行的生態平衡,所以支付也就成了銀行必須要面對和發力的重點,而在與第三方的較量中,支付的便捷性、人性化又是競爭的核心,這就回歸了以人為本的戰略層面。可以說現在銀行絕大部分的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布局都是圍繞支付功能展開和為支付生態建設服務的。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