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百家 > 正文

            遵義755家龍頭企業帶動4萬人就業 擴大產能

            6月10日,穿好工作服、做好消毒殺菌的楊勝佳走進了貴州省貴三紅食品有限公司油辣椒車間。作為車間主管,一進入車間,楊勝佳就連軸忙碌起來:仔細挑選產品原料、檢查工人裝備時凈含量是否達標、每瓶的包裝是否完好……日復一日的工作楊勝佳并未覺得厭煩,反而倍感踏實與滿足。

            40出頭的楊勝佳是新蒲新區蝦子鎮紅樂村村民,在公司從車間工人干到了主管,工資也從2000多元漲到了4500多元。“公司離家不遠還包吃包住,收入是以前務農根本不敢想的。”楊勝佳說。“這次疫情在家多休息了20多天就返工了,休息那個月還得了保底工資。我很珍惜這份工作,會加油干。”

            位于新蒲新區的貴州省貴三紅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辣椒產業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省級扶貧龍頭企業,也是貴州規模最大的發酵辣椒食品生產銷售企業,去年銷售收入1.5億元,帶動附近300多名群眾進車間當上了“產業工人”。

            在新環境和新形勢下,公司向電商平臺發力,今年一季度電商銷售收入實現500余萬元,達到去年電商銷售收入的一半。今年43歲的新蒲新區蝦子鎮米蘭社區溪水組村民趙澤群也因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入職公司,和十多名群眾一起成為產品快遞包裹打包員。“家門口就能找到新工作,一個月3000多元的工資我很滿意。”趙澤群滿心歡喜地說。

            火紅的辣椒一頭連著貴三紅的車間,一頭連著田間地頭。采取“龍頭企業+農戶+合作社+基地”的模式,貴三紅公司在我省20多個區(縣)發展訂單式種植30萬畝生態辣椒,帶動15萬農戶增收致富。建立的1000畝有機辣椒示范帶動基地,解決了70多名群眾就近務工,季節采摘期聘用200余人。

            蝦子鎮蘭生村村民楊盛全在基地務工,育苗、翻土、移栽、除草、施肥、采摘,長期有活干,月收入3000多元。“土地流轉給公司,每年有2000多元的租金收入,加上務工工資,年收入接近4萬元,是原來自己種地的3倍多。”談起收入,楊盛全笑容滿面。

            農業龍頭企業是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力量。遵義市像貴三紅公司一樣,讓群眾端上農業產業就業“飯碗”的農業龍頭企業不在少數。全市755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已帶動40122人就業。

            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返鄉留鄉農民工增加,為進一步擴大和穩定就業,遵義市大力推進八大主導產業發展,以壩區建設為重點培養職業農民,吸納農民就近就業,全市壩區累計吸納農民臨時性參與壩區務工1316萬人次。與此同時,在有序推進農業龍頭企業復工復產上著力,開通24小時熱線電話,有效保障農產品及農業生產生活物資運輸暢通,實施“一企一策”,全面落實財政、稅收、金融、社保等支持政策,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并推進企業將復工復產重心轉移到推動企業達產穩產擴能上來,為確保實現全年農業生產各項既定目標任務和穩定就業奠定堅實基礎。

            值得關注的是,遵義市近期出臺了《關于做好放心留鄉農民就地就近創業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培育龍頭企業創造崗位吸納解決一批返鄉留鄉農民就業。積極推動落實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扶持各項政策,聚焦75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縣級農業產業化企業,推動農產品深加工,擴大加工企業生產規模,增加用工量,創造一批固定用工崗位或臨時用工崗位,帶動就業。同時,積極引導有條件的返鄉農民立足本地農業資源,創辦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創業創新解決就業問題。

            貴州省貴三紅食品有限公司宣傳欄里,有一幅曲線圖格外引人注意。圖中數據顯示,2017年公司正式員工105人,臨時用工50人;2018年正式員工165人,臨時用工70人;2019年正式員工210人,臨時用工120人;2020年正式員工248人,臨時用工150人。

            其實,在上揚的就業曲線背后,還有公司年產值大幅的遞增。公司相關負責人坦言,只有公司不斷發展壯大,擴大產能,才能發揮農業龍頭企業推動就業的中堅力量。

            提供就業崗位,依托的是龍頭企業,形成合力的推動力量則離不開政策的引領和黨委政府的支持。

            今年,遵義市出臺了13項硬核舉措,為舞活農業“龍頭”,助力農業企業穩產達產,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

            從減免房租、調整用電價格,緩繳貸款、社會保險費等各項費用,減輕農業龍頭企業生產負擔;從協調解決種植養殖業生產、運輸、銷售以及重要農資的調配儲備,保障農業生產物資供應;從組建15支市級農業技術服務小分隊,提供農民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做好農業生產技術服務;從加強統籌協調,組織雙向對接、開展點對點運送,解決農業生產用工難題;從建立審批事項“綠色通道”,全面推行“網上辦理,不見面審批”,優化行政審批服務;從支持市級金融機構開發針對性信貸產品,為受疫情影響的農業企業發放流動資金貸款,提升金融服務農業生產能力。(記者 錢誠)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就業 就業問題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