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百家 > 正文

            新就業形態面對新挑戰 外賣小哥”變“個體戶”模式可復制嗎?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像是外賣騎手、帶貨主播等新就業形態正在成為穩就業的重要渠道。不過,新就業形態也對傳統用工關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某知名外賣平臺上,已有“外賣小哥”成為“個體戶”,以個體工商戶的身份參與日常外賣配送。這種新的用工模式有哪些“利”、又有哪些“弊”?是否具備可復制的價值?

            根據媒體近日報道,來自江蘇昆山的劉紅光是一名“外賣小哥”。在就業服務機構的幫助下,劉紅光通過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的電子注冊系統,拿到了電子營業執照,取得了市場主體身份。所以,和其他普通外賣員相比,現在的劉紅光是“個體工商戶”。這也就意味著,他和平臺的關系目前屬于商業合作的關系。

            長期關注靈活用工形式法律問題的北京市煒衡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可書認為,這種用工模式并不算新,在保險等行業存在已久。不過,與互聯網新經濟相結合,這算是一種新用工模式的探索。從勞動關系到合作關系,報酬性質、納稅性質以及是否繳納社保及公積金都發生了變化。

            李可書表示:“法律關系不一樣了,報酬性質也就不一樣了,從過去的工資變成現在的類似于服務費用;在納稅上也不一樣,過去是勞動收入,現在作為個體工商戶拿到的是經營收入,那么適用的稅率也會不一樣;基于勞動關系變成合作關系,那么也就需要個體工商戶自己來繳納社保和公積金了。”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就業創業研究室副主任陳云表示,從被雇傭變為個體工商戶,這樣的新探索在某些方面對平臺和勞動者來說都有好處。“對于企業來說,在用工方面可以更靈活,能夠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用工成本。對于勞動者來說,一方面可以更加自主地進行擇業,同時也可以以個體戶的身份和更多企業或商業伙伴進行合作,有更大的空間。”

            既然這樣的用工新模式利好平臺和勞動者雙方,那是否有大規模復制推廣的可能?

            在李可書看來,員工變為個體工商戶參與平臺運轉和經營,在實際操作中,還會有一些繞不開的坎。“第一個問題就是經營場所地址問題,如果沒有地址,也就注冊不了個體工商戶。第二個問題是,未來,如果個體工商戶給別人造成傷害涉及到賠償,以及遇到其他法律風險問題,這個要考慮好,否則就容易出糾紛。”

            陳云認為,這樣的新用工模式也存在明顯弊端,例如企業難以培育自身的核心人力資源和核心技術等;而對于勞動者來說,就業的穩定性會受到影響,勞動保障、社會保障等方面都有一些潛在的風險點。是否可推廣,要因平臺和企業而異。“要根據企業自身的業務、自身的管理、自身的來發展,以及人力資源的總體狀況等多個方面去進行選擇。”

            另外,陳云提醒,國家目前鼓勵個體經濟、鼓勵靈活就業,但個體工商戶這樣的用工模式,是就勞動關系來說的,是另一個方面的問題,不要對現有政策產生誤讀。(記者劉柏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新就業形態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