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關于無痛分娩的媒體報道指出,目前我國平均分娩鎮痛普及率約為30%,中西部地區許多醫院的分娩鎮痛普及率不足10%。與此同時,數據顯示,國外一些國家的分娩鎮痛普及率高達百分之八九十。這樣一組數據的懸殊差異背后,是無數選擇自然分娩的中國產婦遭受的如報道所言“斷了12根肋骨”般的巨大痛苦。而這種痛苦在分娩鎮痛早已成為一項成熟技術的當下,本是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的。
分娩鎮痛是一個醫學名詞,即人們日常所指的無痛分娩,這項技術最早起源于西方牙科醫生的麻醉技術,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早在19世紀50年代,英國女王就曾使用氯仿麻醉劑緩解分娩痛苦、改善分娩體驗,當時蘇格蘭產科醫生辛普森還曾因為在分娩鎮痛領域的創新貢獻而被授予男爵頭銜。這樣一種比抗生素發明時間還早幾十年的醫學技術,卻直到今天仍然沒有在中國廣泛普及開來造福女性。一些產婦因畏懼分娩之痛而選擇對身體傷害更大的剖宮產,還有一些初產婦在自然分娩疼痛難忍后又選擇剖宮產,不得已遭“二茬罪”。
開展無痛分娩的技術難度不大,過去在國內普及率較低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傳統觀念束縛,認為無痛分娩的麻醉技術會影響胎兒身體及智力發育,造成一些產婦特別是家屬心理抗拒;另一方面是麻醉師短缺、定價政策滯后等現實原因,造成許多醫院沒有無痛分娩的醫療服務可供選擇。近年來隨著對無痛分娩的廣泛科普宣傳,人們對無痛分娩技術安全性的信任度已大大提高,但制約無痛分娩普及的現實原因卻并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觀,包括東部一線城市在內的許多三級醫院甚至都無法提供無痛分娩醫療服務,中西部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情況可想而知。
一位麻醉科醫生曾經道出其糾結心理,雖然深知鎮痛治療能夠降低產婦痛苦,但麻醉師參與無痛分娩“又累又不賺錢風險還大”。當前,我國麻醉師總體數量短缺。據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2019年6月統計,我國麻醉醫師的數量為9.2萬人,平均每萬人配備0.6名麻醉醫師,而發達國家平均每萬人能配備2.5至3名麻醉醫師(或麻醉從業人員)。對麻醉師而言,無痛分娩相較于一般性的手術麻醉,需要根據產婦的產程情況及產科大夫的意見進行麻醉,這就需要將寶貴的麻醉師資源投入到無痛分娩的長戰線上,很多時候麻醉師需要24小時待命。相對于麻醉師的辛勞,其工資收入難以體現其勞動價值。一個合格的麻醉師要經歷醫學專業本碩加實習期至少10年的學習鍛煉,但在現行定價政策下,其收入并不高。據專家介紹,兩年前北京地區無痛分娩的麻醉技術費用僅200元,加上器材費用總計不到1000元。
解決一個細分行業的整體性人才缺乏問題,從根本上講,必須通過市場化手段改善其收入水平與職業福利,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當然,對麻醉師而言,其收入增益部分不應完全轉嫁到老百姓身上,這就需要醫保政策發揮更大的作用。2019年,國家衛健委組織全國913家醫院開展無痛分娩試點,并要求各級衛生健康部門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為分娩鎮痛提供醫保報銷等政策支持。如今各地執行情況如何,至少從當前無痛分娩普及率結果看尚不樂觀。
無痛分娩是現代生育文明的重要體現,在人口增速放緩的時代背景下其意義不言自明。剛剛過去的5月9日是母親節,加快有關無痛分娩的公共政策制定、施行與配套完善,是對每一個中國母親的最好撫慰與致敬。
(作者:岳鐘,系媒體評論員)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